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http://www.CRNTT.com   2013-06-03 16:54:29  


1994年,台灣民間“教改”游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評社北京6月3日訊/“忠孝”、“仁愛”、“信義”,走訪過台北的大陸遊客,必定對台北的這三條主幹道名字印象深刻。如果說蔣家王朝曾經的光復夢體現在台灣的“北平路”、“重慶路”,那台灣對儒家傳統的尊重則被清清楚楚地印刻在了這三條以儒家信條為名的主幹道上。這些有著鮮明儒家特色的街道命名雖然始於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不過,儒家傳統在台灣的根基卻並不是自那時起才開始建立的。事實上,台灣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在“日據”時期,也未有中斷。

民間至今非常尊重讀書人

  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予日本。日本在台灣實施的是具有民族差別的殖民政治。但在文化層面,由於日本文化本身受中國影響較深,因此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早期至中期,儘管一直在推行日本文化教育,但是並不能真正實行“去漢化”。根據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閻鴻中的說法,“日本的讀書人學問知識稍高的,都以讀漢文、古書為榮,它不可能真正去掉漢文化。到日本統治台灣中期,台灣的士紳家庭,尤其是有聲望的家庭,一定都看過古籍讀過漢文。只有在日本戰敗前夕,日本文化政策改變,漢文化才走向衰弱,但不曾中斷”。

  在日據時期,從1895年到1919年為止的24年,屬於“初期武官總督時代”。在此期間,日本因擔心台灣本地對日本的武裝抵抗,派送武官到台灣任總督。但到1936年,出於台灣抗日活動逐漸溫和等原因,總督開始改由文官出任。“日本前期派到台灣的總督,傳統文化造詣都很高,他們跟台灣的士紳階層有很多合作,關係較好。所以台灣士紳階層在國民政府到台灣之後反而有失落感,大量外省精英來了之後,他們被邊緣化了。後來他們從事很多運動,跟這個背景都有關係。”台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北大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