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把解決台灣問題與大陸民主化掛鈎

http://www.CRNTT.com   2013-07-18 15:35:06  


 
  張亞中的概括很全面,不過我認為,在這四個方面中,值得重視的是兩岸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落差,不僅民進黨和台獨人士特別在乎這一點,以此作為拒統的“盾牌”;即使贊成統一的人士,也非常珍惜所謂台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和大陸不同層級的會談和交流中,極力強調和維護這一點。那麼,台灣朝野,不管藍綠為什麼堅守這點?說到底,是因為兩岸統一乃人民的統一,人心的統一,政治家和政黨雖然在支持或反對統一的問題上能夠引導人民,但首先他們必須反映人民的願望和意志,假如多數人贊同統一或支持獨立,任何政治家和政黨都不敢忤逆,這就是國民黨和馬英九在取得台灣地區執政權後,迄今不敢在統一問題上越雷池一步的原因。

  兩岸政治制度、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落差成為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因素,既有國民黨和馬英九的失誤,但追根溯源,還在於中共。國民黨和馬英九的錯誤在於,未能利用執政的有利條件,在島內創造一個有利於終極統一的氛圍,引導人民對中國的認同,反而跟在民進黨的後面,亦步亦趨。中共的錯誤,則在於經濟發展和強大的同時,未能改善大陸的人權,在政治改革和民主化上有所推進。大陸這些年的經濟發展確實很快,經濟總量已經進二望一,民眾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亦有一定提高,縮小了與台灣民眾的生活差距,本來這為兩岸發展,走向一統奠定了一個好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兩岸統一,如果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相差太大肯定不行;但是,光有物質的進步,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若差異很大,也會成為阻礙因素。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民眾所希望的政治改革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並未同步推進,人權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還有所惡化。

  若在過去,這種狀況由於資訊的不發達,兩岸人員往來也不密切,台灣人民不大能夠感受得到或感受不深,那麼,今天隨著交流的深入,台灣人民會發現,兩岸越交往,彼此之間的差異反顯得更大,從而對統一產生抗拒心理。因為兩岸實力差距懸殊,台灣是弱小的一方,兩岸統一,對台灣民眾來說,就變成了實力強大的大陸對弱小台灣的吞並,台灣現有的一切,包括民主體制和生活方式很難保留住,而這是他們通過艱苦抗爭才得來的。

大陸須開啟民主化改革以贏得台灣民心

  站在台灣民眾的角度,應該理解他們這種害怕統一的心理,不能僅僅把它歸結為台獨分子和民進黨的蠱惑。因此,對大陸來說,要想贏得台灣民心,就必須在體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向後者看齊。正如台灣一些統派學者所說,兩岸認同的強弱,不僅取決於彼此對對方的政策,更取決於彼此內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素質的同質化與優質化的程度。台灣人民若能分享共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願景,認同感自然強烈。但這就需要大陸開啟民主化改革,把憲政體制、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權保障等作為自己追求的價值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