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再見 歐洲傳統福利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8-16 10:44:40  


歐洲已不再是樂園,未來它還會變得更糟,改革勢在必行。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訊/一位美國作家曾寫道:“在20世紀,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頭彩一樣。”這句話在相當大程度上並非虛言。

  福利國家的概念出現於戰後1945年的英國,它倡導“普遍受益”,強調全民(不僅限於窮人)都應從社會保障制度中受益。不過,其最初的靈感和雛形,卻具有諷刺意味地來自那位統一了德意志的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作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但為了安撫勞工階級,維護社會穩定,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

  現代福利國家最重要的設計師則是英國的貝弗裡奇勛爵,他於1942年發表《社會保險報告書》(亦稱《貝弗裡奇報告》),提出建立“社會權利”新制度,包括失業及無生活能力之公民權、退休金、教育及健康保障等理念。現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保障社會,便是他首次描繪的。

  如果把19世紀80年代德國引入養老金作為開端,把1948年英國啟動國民醫療保健制度(NHS)作為頂峰,那麼歐洲福利制度的創立足足用了半個世紀。二戰後,歐洲逐步建立起廣泛的社會福利體系。以英國為例,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通過《國民保險法》、《國民保健法》和《國民救濟法》等一系列立法,奠定了福利社會的法律基礎,60年代,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體系建設完成。儘管其具體實踐形式因地方傳統和政治特色而略有不同,但從總體上看,福利國家成為所有西歐國家的主要社會模式。雖然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並未建成福利國家,但向社會成員提供最基本的(俗稱“兜底”)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