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興市場國家是中國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渠道

http://www.CRNTT.com   2013-11-28 08:04:09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訊/中國經濟增速已從2007年二季度的15%降到今年二季度7.5%,三季度增速略微回升到7.8%。雖然短期 "企穩向好",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幾乎減半。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生產能力與市場能力的平衡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文章表示,中國經濟增速繼續高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過去依靠發達國家的繁榮來拉動中國外需增長的局面已發生變化。形勢變化帶來兩方面困局,一是"水落石出",即經濟增速放緩後,企業和地方政府要應對成本、債務、產能這三塊"石頭";二是從整體結構看,中國的生產能力與市場能力不匹配的矛盾突出。

  應對這些困局,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向是面向新興市場進行對外投資,為中國釋放產能開拓市場。

  生產能力與市場能力不匹配

  文章分析,經濟增速趨緩使企業和地方政府面臨"水落石出"的局面。壓在他們頭上的"石頭"有三塊:第一塊是隨收入增長不斷上升的成本,第二塊是債務壓力,第三塊就是"產能過剩"。經濟增速放緩後,原來支持高速增長的生產能力現在變成大問題。

  然而真正清理過剩產能並不容易:將工廠關掉,一些工人就沒有工作,這會對經濟、社會造成很大影響。如何看待過剩產能,實質是如何看待生產能力和市場能力的問題。

  與中國經濟體量相比,中國製造業產能巨大,遠超中國自身市場的吸納能力。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製造業附加值占全球17.7%,美國占17.1%;聯合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占全球20.7%,美國占16.8%。兩組數據都說明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已居全球首位。

  中國製造業產能附加值占全球20%,出口占全球11.1%,但中國的GDP僅占全球11.5%。從這三個數字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業產能巨大,"賣的能力"和國內"消化能力"嚴重不匹配。

  目前外需乏力,但也很難指望內需完全替代降低的外需。原因有四點。首先,中國很多產能一開始就不是為內需而生,尤其是多年來扭曲的匯率機制導致國內外相對價格信號出現很大誤差,使國內生產者產生錯誤價格預期,布下過多產能,這些產能很難僅靠內需消化。

  其次,不少地方、企業面臨"三塊石頭"的擠壓,成本壓力、債務壓力和產能壓力需要時間來消化,不可能迅速恢復高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