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視“趕超發展症”

http://www.CRNTT.com   2014-06-15 10:44:48  


 
  首先,中國的趕超觀念根深蒂固,影響無處不在。中國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強國地位,但近代以來開始落後了,而且挨打了。如何“超英趕美”、如何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加快發展,成為全國上下揮之不去的情結。趕超發展、跨越發展、超常規發展、“彎道超車”、“三年大變樣”、再造一個新城市等詞語頻繁出現在各級政府的報告和規劃中。在許多地方政府的觀念中,基本上是能多快就多快,快總比慢好。觀念引導行為,其結果是趕超發展成風成癮,有些地方是明顯走過頭了。

  其次,趕超發展戰略引致趕超發展制度設計,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強化。有了趕超發展觀念,必然會制定趕超發展戰略,具體體現在超高速發展目標中。而趕超發展戰略常常會引致趕超發展制度設計。據林毅夫等人的研究,建國後我們之所以選擇了有利於實現趕超發展目標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由當時的趕超發展戰略倒逼出來的。因為要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優先發展軍事國防等重工業,靠市場調節的、循序漸進的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戰略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通過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方面通過戶籍制度、統購統銷制度、“價格剪刀差”等將農民控制在農業農村,提供工業化原始積累,另一方面利用國有企業和城市集中財力物力搞工業化和城市建設,才能實現趕超發展。當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後,就會按照趕超發展戰略,朝著趕超發展目標疾行。改革開放前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特點的趕超發展我們已嘗到了苦果。改革開放後,雖然計劃經濟體制被改革了,但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體制沒有變,GDP導向的考核制度還強化了,而且有的地方政府企業化了,為了追求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政績,不惜成本和代價進行超前建設,尋求超高速增長。

  再次,趕超發展格局一經成型,就形成了“路徑依賴”。新世紀以來,中央政府早已認識到了趕超發展的危害,故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但多年的努力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有些問題甚至在此期間還在惡化。究其根源,主要是在不推進全面改革、不轉變政府職能、不改革幹部考核制度的情況下,趕超發展業已形成的權益格局存在自我持續、自我強化的趨勢。GDP導向的趕超發展對主導者利大於弊,對社會弊大於利,二者的利益和損失不對稱,具有外部性,主導者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不願放棄趕超發展。

  “趕超發展症”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病症,若只存在於短期內還好處理一些,若持續數十年,則會對國家發展和民眾利益帶來巨大的危害,不可不察。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難以出現長時期的“趕超發展症”,因為這種病症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通過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這種調節機制,使其很快回歸到正常發展軌道。但在政府強力主導經濟發展的國家,則可能出現長時期的“趕超發展症”,因為這些國家政府會利用自身的強力優勢,使周期性的危機調節機制喪失功能,掩蓋、轉移、延遲經濟病症,使病症累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得以集中顯示。屆時再治療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

  文章認為,應對“趕超發展症”最關鍵的是要抑制人性的貪婪。從歷史經驗來看,絕大多數經濟危機都源自貪婪,或者是源自過度生產的貪婪,如1929年的經濟危機;或者是源自過度消費的貪婪,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要認識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雖然可以利用後發優勢適當加快發展,但不能拔苗助長,不能使用激素和興奮劑,追求超越發展階段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過快增長,而要追求有質量、有效益、沒有水分、沒有後遺症的可持續增長。同時,要加快推進全面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考核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政府企業化”的問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主要由企業和市場來決定經濟增長的合理速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