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DIRT經濟學: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23:17  


 
Debt(債務):阿根廷周而複始的噩夢

  最近幾個星期,國際輿論多把注意力放在烏克蘭局勢和加沙衝突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因為拒絕向以NML資本為首的美國對衝基金償還13.3億美元的債務,阿根廷極有可能在7月30日發生主權債務違約。這是該國13年以來第二次成為“老賴”,也是最近28年裡的第三次。而此次違約涉及的債券,實際上還是2001年危機的遺產。

  在阿根廷,故事往往是如此,因為有兩個以上對立黨派,執政聯盟及其民眾班底從借債中獲得的短期收益總是會比絕對平等主義的“大鍋飯”高,而償債義務卻是由全民在承擔,所以借債顯然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卡洛斯•梅內姆在1990年代推行的正是這樣的政策,地方政府和執政聯盟的開支要求沒有受到任何限制,最終釀成2001年的崩盤。

  這種周期性的“債務綜合征”不是發生在軍人當政時期,而是與民主化進程一同出現;無論左派的庇隆主義者還是中間派的激進黨人對借債都樂此不疲:這是阿根廷最令人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單以經濟學邏輯解釋,不免失於薄弱。更大程度上,借債是一種心理學和社會學問題,因為今天的支出是以往後的償還本息作為先決條件的,但承擔償債義務的不一定是本屆政府,是故率先做出借債決策者並不會背上道義包袱。而在一個民主化程度日益增加的社會,支持政府借債意味著國民—至少是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的執政黨的支持者及其代表—對自己從借債中獲得的收益持樂觀預期。

  與需求相對的是供給。一般而言,銀行和債權人對獨裁者的借貸需求會抱懷疑態度,後者的償還能力受該國經濟水平的制約,並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當獨裁者陷於權力傾軋風波時,債權人往往會給新的信貸加上苛刻的附加條件,以降低血本無歸的風險。但把橫征暴斂、發展經濟不力的獨裁者換成一個民主化程度節節攀升、經濟前景預期較為樂觀的國家,國際資本馬上換了一張面孔,逐利心理和對“民主政府信譽較佳”的篤信使他們日益放低舉債和融資的成本,甚至鼓勵激進的赤字政策。結果,經濟穩定增長本來意味著對債務規模的控制和削減,但受到鼓勵的政府反而變本加厲地借債,造成“經濟越增長,債務越上升”的怪象。當政府終於察覺到償債成本過於高昂、並開始違約時,事情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在歷史上,歐洲國家只有一次曾對拉丁美洲的大規模債務違約行為進行武力征討,那就是1862年英法西三國對墨西哥的遠征,但因為隨後由法國炮製的馬克西米利安帝國破產,遠征最終以失敗告終。何況當今法治昌明,對“老賴”進行軍事或政治制裁很難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

  在拉美國家對主權債務違約,常見的處理方式是進行債務重組,把到期的舊債券按較大幅度的折扣轉換為長期新債,並對為短期紓困而舉借的債務做優先償本付息。例如阿根廷在2001年債務危機後,就曾分兩次把未清償的舊債券轉換為新債券,折扣為25%-35%。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債務減免,主要針對償還能力最低、短期困境最嚴重的國家。但無論債務重組還是債務減免都不可能杜絕一種現象:當領導人發現償債成本出現大幅下降時,他們或許又會尋求舉借新的外債。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德•基什內爾最近在對債務違約發表評論時,依據的就是這種邏輯—持有13.3億美元舊債券的美國對衝基金屬於拒絕接受債券打折的少數派,而阿根廷政府一口咬定這些債券已經“毫無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