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步構築貿易與金融新邊疆

http://www.CRNTT.com   2014-11-16 11:55:38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訊/中國在2014年接連推出的公共產品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21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與金融變遷的走向。

  中國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無論是今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萊薩峰會上宣布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還是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抑或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8日於北京召開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上宣布設立絲路基金,乃至當日APEC部長級會議就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達成共識,等等,均彰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致力於區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而做出的諸多努力。

  中國的上述作為並不是推行所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當年美國出台馬歇爾計劃的出發點與國家利益,顯然與今日中國推出相關公共產品的出發點與國家利益存在著根本差別。美國之所以推出馬歇爾計劃,一方面是通過振興資本主義心臟地帶的歐洲經濟以防歐洲在制度上淪陷,另一方面也是在輸出過剩資本的同時將歐洲經濟鎖定在美國主導的秩序框架內。事實上,美國以130億美元的代價,不僅在歐洲戰後復興史上寫下了永不磨滅的濃重一筆,而且趁機將行為觸角伸到歐洲的幾乎每一個角落。

  今日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面臨的經濟形勢與70年前的歐洲大不同。對這些國家而言,儘管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落後遲滯了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並不存在需要拿國家利益交換資本投入的必要。中國提供諸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公共產品,本身並不附加政治條件。進一步地說,正因為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以及日美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等公共產品的選擇性缺位,才使得“一帶一路”所涉及國家對經濟實力不斷成長的中國寄予厚望。

  全球需要多邊共贏平台

  文章分析,按照西方輿論的說法,中國推行他們所言的“馬歇爾計劃”主要有兩個目的: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但又普遍不看好該計劃的前景。例如,投資回報率沒有切實保障,政治風險大,而且容易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最終有可能遭致市場清算,等等。中國致力於搭建多邊共贏平台,著眼點並不在於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因為能否真正消化過剩產能,本質上取決於經濟戰略轉型能否取得預期的成功,而非治標不治本地向外轉移。而且在現階段,中國儘管不缺資金,但由於國內相關企業國際化運營經驗的普遍欠缺,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中國資本短期內並不適合大量投入到政局潛藏風險或者本身就動蕩的國家。因此,即便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如期運營,即便中國拿出數以千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上述組織中去,中國也一定會在全面評估相關風險的基礎上,通過相對成熟的多邊合作機制,確保投資收益的可保障性。

  中國推出多邊合作平台,短期而言是對現有國際多邊合作平台行為缺位的一種積極補充;中期而言是通過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以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促進金融穩定為杠杆,帶動周邊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長期而言,是通過扎實推進平台建設,加快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逐步提高它們參與國際秩序重構的機制設計能力,進而成為國際經濟與金融秩序變遷中的建設性乃至主導型力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