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與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12-22 09:58:42  


 
  更重要的是,政府將堅持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提升的長期目標,不再受一些GDP指標短期變動的困擾。經濟增長在未來出現波動時,政府也不會採取不必要的刺激措施,來人為地提高短期GDP增長。

  在接受新常態時,習近平面對兩大關鍵挑戰。首先,如何加快經濟轉型,以確保中國的經濟增長,在長期更有持續性。要達到這個目標,中國的增長模式必須重新平衡,國內需求必須扮演更重要角色。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如何發展新的增長源頭。習近平期望更“先進模式”的未來增長,以創新和技術上的進步,來取得必要的生產力增長。這意味著在研發上的更多投入。

  中國剛起步的研發基礎設施,同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大差距,但其研發開支近年已快速增加,在2014年占GDP的2%(美國是2.8%,日本是3.4%)。以總額來說,中國在全球的研發開支其實不低,排名世界第二,僅落後美國。

  中國的新大學畢業生每年超過700萬人,其工業基礎也日益擴大和成熟。毫無疑問的,中國正朝發展可行技術基礎的方向發展,以便實現支持未來發展所需要的生產力增長。

  到目前為止,中國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從制度創新和進一步的市場改革,取得更多生產力增長。中國申請新專利的數量領先全球,但其脆弱的的知識產權制度,卻對創新的商業化沒有幫助。

  中國過去的增長,主要源自大量資金的投入(來自本身的高儲蓄率)和大量的廉價勞工。因為生育率的下滑,這些“人口分紅”已耗盡了。

  因此,未來的增長必須從更多的投入,轉向取得更高的“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除了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的市場改革。換句話說,在新常態下,“改革紅利”將推動未來的增長。

  在2013年11月的中共三中全會,習近平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方案,涵蓋關鍵領域如金融業改革、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市場競爭政策、國有企業改革等。

  在今年10月的中共四中全會,改革的主要重點轉向法治,以強化法治中國。一個有效和運作良好的法律框架,是良政和成功實行各項改革所不可或缺的。

  歸根結底,習近平的改革對新常態裡下一階段的增長至關重要。可以說,他面對的挑戰,和鄧小平在30多年前首次推行市場改革時一樣艱巨。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和學術顧問

  葉琦保譯  來源:聯合早報12月22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