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汪輝:當代中國歷史巨變中的台灣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5-02-01 09:34:19  


 
  總之,所有這一切統統都改變了。換句話說,原來的政治實踐的所有層面,從階級聯盟,到人民、民族、國際,統統都轉變了——隨著政治實踐的轉變,與前述政治實踐相關的政治結構與政治範疇也都瓦解了。而所謂“解放台灣”,在原來的政治結構中是建立在以上這些政治範疇之上的。對於大陸而言,台灣問題當然是一個嚴重問題,但大部分人只是在主權問題上理解它,並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是上述政治問題的衍生物。統一問題一旦被貶低為一個族裔性問題或者說一個族裔民族主義及其主權形式的問題,就喪失了其真正的嚴重性。台灣問題被包裹在一個日漸失去效能的舊的主權概念中,就會失去其政治內涵。

  中國內部的離心力,很大程度上是與上述轉變相互關聯的。中國精英甚至部分大眾性的潮流,對於中國政治體制、對於社會主義體制的懷疑和拒絕,略有政治性的表達是自由主義憲政,在民族問題上則表現為具有離心傾向的族群矛盾。台灣的“獨台”和“台獨”其實是分離主義,原因是離開二十世紀“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三位一體的政治潮流,離開反帝反殖的歷史語境,所謂“獨立”這個範疇是無從界定的。分離主義的重心從“台獨”向“獨台”的轉化,即從政治分離向承認現狀轉化,也顯示“獨立”這個命題實際上並不具有實質意義。台灣問題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中國大陸喪失了從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開始的解放台灣的動力——那個動力是中國革命的持續進程的產物,這個過程不存在了,動力也就不存在了;台灣的狀況則是——在台灣除了少數人物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統派”了。

  2.“統派”的式微

  “統派”、“台獨”或“獨台”等等通俗說法包含了許多情感和意識形態內容,也預設了一定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做進一步的分析。但不用這些概念,換成分析性的範疇,恐怕人們會覺得過於陌生。我們姑且在描述的意義上這麼用。台灣“統派”的概念形成於與“獨派”的鬥爭之中,但其歷史地基卻廣闊深厚得多。從1895年淪為日本殖民地至1945年台灣光復,對民族解放的探尋從未停息;冷戰時代,兩岸分治的局面同時帶動著兩岸對於統一的探索;後冷戰時代,這一探索從以武力解放/光復(不排斥和談)為主導向以和平統一(不排除武力統一)為主導轉變是一個重要的進展。因此,我們可以區分出“統派”的廣狹二義。狹義而言,所謂“統派”就是在台灣島內主張祖國統一的政治力量;就廣義而言,“統派”是二十世紀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追求中華民族解放的大潮流的餘脈,其在島內政治格局中的力量雖弱,卻與兩岸及世界各地支持中國民族獨立與解放的人們聲氣相通。在這個意義上,“統派”雖然構成複雜,卻可以視為20世紀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有機部分。我們不能像現在一些流行說法那樣,將“統派”的式微解釋為現有政治格局中某種派別的衰落,而應將其視為一種總體格局發生巨變的症候。也正由於此,如果“統派”在台灣政治光譜中消失,兩岸也就沒有能力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地基之上,創造源自兩岸社會內部的、趨向於統一或統合的互動過程。

  台灣“統派”式微是一個長期過程,提出這一點並不是說如今沒有支持統一的人了,而是說這些人及其活動如同孤軍奮戰:先是從一種政治共識蛻變為一個政治派別;現在即使是作為一個政治派別,它在台灣政治格局中已經連不成軍了。台灣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它有沒有“獨派”即分離派,台灣問題的核心在於既不存在反共的統派,也幾乎不存在支持共產黨的、作為政治有生力量的統派(沿著早期左派的脈絡堅持下來的少數力量如勞動黨等始終堅持祖國統一,但在台灣政治光譜中,始終處於極為邊緣地位),占據政治的中心地位的是在統獨名義下格鬥的泛藍“獨台”派和泛綠“獨台”派。“統派”落潮其實也是一種標誌,它表示從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中產生的民族意識逐漸失去了政治能量。唯一還可以勾連的是所謂“文化”。文化到底在什麼意義上能夠上升為政治認同是完全未定的,這一點許多持分離立場的人早就這麼說了。如何將古代優秀傳統與為現代中國人的生存而奮鬥的文化結合起來,在中國大陸也並不清晰,這一點對於兩岸之間言說文化的方式也產生了影響。

  1992年,民進黨還處在黨外運動向政黨運動的過渡期,那個時候他們在台灣留學生中也算少數派。那年我初到哈佛,恰逢呂秀蓮來哈佛演講。台灣的留學生問她:你要台獨,那你算不算中國人?她回答說:Ethnically, I'm Chinese, politically, I'm Taiwanese,將族群與政治區分開來說。她沒有提文化。今天,許多人談中華文化,與過去支持統一的人談中國文化不一樣。伴隨“統派”的式微和“獨台”的主流化,新的趨勢是在“獨台”的前提下談論中國文化。這其實很自然。由於台灣的歷史、地緣和文化傳統,不講中國文化,台灣的內部認同危機就沒辦法解決,因此在獨台框架或承認現狀框架下來承認中華文化的合法性,與統一——包括“文化統一”——沒有任何關係。有趣的是:當台灣“統派”式微之時,為了在“獨台”基礎上進行重新整合,“基本教義派”的“台獨”主張成為台灣社會內部經常被批判和指控的東西,以至於造成一種幻覺,似乎反對“台獨基本教義派”就等於“統派”。在知識領域裡,這種現象更甚,很少有人——包括“獨派”知識分子——願意把自己說成是“基本教義派”。這不過是“獨台”理念占據中心地位的後果。在這種政治理念中,並不存在“統”的位置。

  什麼是“統”?“統一”還是“統合”,哲學上涉及一與多的關係,政治上則是統一與制度多樣性的關係。“一”內在地包含了“多”,“一”就是“多”在互動中形成的狀態,“一”因而也是一種關係狀態。所謂“多元一體”、“一體多元”,或者,“跨體系社會”、“跨社會體系”,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內涵表達一與多的關係。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代中國,對於制度多樣性的實驗從未停止。但就兩岸關係而言,所謂“統派”,不管其內部差異有多大,均承認以一個中國為原則框架來解決兩岸問題,而由於“一”內在地呈現為“多”,對於“一”的言說必然包含了多重性,但這種“多”在態勢上不是趨向於“分”,這就是互動與和談的基礎。說“統派”式微了,並不是說兩岸缺乏民間的、歷史的、親緣和地緣的血肉聯繫,而只是說這些聯繫無法上升為推進這一進程的政治力量,也就失去了大眾政治的領導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