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減速與失衡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5-08-01 07:25:53  


經濟失衡必須得到調整是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中國經濟需經歷一次階段性調整,才能重回可持續增長軌道。
  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近年中國經濟增速趨緩走低,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與不同觀點解讀爭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文章認為,目前經濟下行走勢與壓力,不僅源自潛在增速回落等新常態條件,而且與調整早先宏觀經濟失衡的階段性非常態因素有關。全面認識經濟減速成因,直面全面深化改革與調整宏觀失衡的雙重要求,在“宏觀政策要穩”總思路指導下,堅持與改善十八大以來的正確宏調方針,中國經濟將迎來新一輪自主經濟增長新格局。

  近年經濟增速趨緩,一定程度上是長期潛在增速趨勢性回落的體現。隨著中國勞動力總量增長見頂、農業勞動力轉移規模回落,以及後發優勢效應減弱,中國經濟潛在供給增速趨於下降。對此保持清醒,於觀察目前新常態形勢下的特點具有重要認識價值。同時也需指出,近年經濟走勢與調整消化早先宏觀經濟失衡所累積的矛盾有關。認識新世紀初年景氣繁榮時期失衡的形成機制,分析後續調整階段性深化的內在邏輯,有助於更好理解目前形勢特點並把握其演變前景。

  新世紀以來宏觀經濟格局失衡

  文章表示,新世紀初年,中國經濟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體改滯後與要素價格扭曲推動貨幣信用過度擴張,與基本面強勁增長力量相互激蕩,為經濟高速運轉持續地注入了偏快偏熱壓力。倚重諸多產業—數量型工具的寬泛化宏調手段,難以根治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因素,逐步形成宏觀經濟失衡格局。宏觀失衡幾個環節形成機制可大體表述為:要素價格沒搞對是起點條件,貨幣總量難管好是關鍵因素,通貨膨脹摁不住是直接後果,宏觀調控寬泛化是政策效應,深層改革難推動是深層影響。

  當歷史走到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時,中國經濟突然發現,自身面臨由體制扭曲與宏觀失衡交織而成的綜合征困擾。經濟失衡必須得到調整是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中國經濟需經歷一次階段性調整,才能重回可持續增長軌道。調整階段的基本任務,是要在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大體可接受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出清機制和重建財金紀律,調節早先累積失衡因素,並通過結構性改革再造自主增長的體制條件。

  針對4萬億元刺激伴隨的通貨膨脹卷土重來形勢,上屆政府後期已開始對宏觀失衡某些突出問題進行局部調整,早先過度擴張比較突出的行業和地區,最先感受到政策與經濟環境變化派生的壓力。但當時對新一輪失衡調整的必要性與深刻性的認識尚在形成中,已有調整舉措仍存在某種被動性,方方面面通過再度刺激擺脫困境的訴求還有相當影響。

  全面深化改革與主動調整失衡新階段

  文章指出,十八大以後新領導層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在審時度勢和謀劃全局的基礎上,重新定位經濟與宏調政策目標優先序,中國經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與主動調整失衡的新階段。2013年初政府換屆以來,中國決策層在研究部署經濟工作時,四次提到“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三要”表述深思熟慮又舉重若輕,質樸清晰地呈現新領導層駕馭管理經濟形勢的新理念,明確了調整階段經濟政策的總思路。

  與“三要”思路相一致,近年中國經濟政策的優先目標是,力推全面深化改革以激活經濟增長微觀動力。宏調政策則體現兩點基本取向:一方面,力求保持貨幣與財政既不放鬆也不收緊的大體中性狀態,在此基礎上利用市場出清和調整功能,化解早先宏觀失衡矛盾;另一方面,力求保持經濟增速7.5%上下底線,側重採用“民生基建投資”和“發債信貸融資”兩方面定向調控舉措,實現穩增長目標。

  雖然面臨經濟增速走低等方面困難,十八大以來調整失衡已在多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與階段性成效。首先表現為“擠水分”,即消化調減早先擴張期形成的偏高產能。其次表現為“去泡沫”,即治理房地產等部門的過度擴張與價格虛高因素。再次表現為“控杠杆”,即規範影子銀行與地方債務過度擴張。最後表現為“調預期”,即引導市場主體轉變經濟增速回落時政府必然重手救市的預期。依據對“擴張—失衡—調整”內在邏輯的分析與近年調整現實軌跡的觀察,預計這輪失衡調整會大體經歷三個階段。目前正向以深化調整為特征的第三階段過渡。

  調整的第三階段面臨多重任務。一是要在經濟減速環境下,較大程度地消化上游工業部門與房地產等行業失衡因素,使早先累積的過度產能與庫存大體得到釋放。二是借助市場出清機制與政策調節功能,使金融部門早先積累的高杠杆與高債務風險得到控制與階段性化解。三是把結構性改革與短期宏調政策選擇結合起來,推動宏調架構開始朝更加科學化方向轉型。第三階段調整任務大體完成後,中國經濟有望迎來新一輪自主經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