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要遠遠重於GDP增速的快慢

http://www.CRNTT.com   2016-01-26 08:08:11  


新的一年,我們應逐步適應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徹底拋棄固守、追求7%甚至更高速度的觀念,而應追求高質量、暖人心、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2015年中國經濟的年報已經如期公布。6.9%這樣一個數字依然稱得上是可圈可點,這個速度客觀講已經不算低,這是當前我們推動轉型升級、加快結構調整的必要代價。

  證券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文章表示,從各個分項指標不難看出,儘管經濟增速的趨勢性下行已不可避免,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國經濟的結構已經並將繼續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一是產業結構在孕育著新的突破,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加快,GDP中第三產業比重已經占到50.5%,比第二產業高了10個百分點;二是需求結構不斷改善,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達到了66.4%,而且消費和民間投資占比有所提升,二者將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三是地區差距由擴大轉變為縮小,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東部地區快約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快於東部地區3個百分點,區域間協調發展、協同發展的格局將逐步形成;四是收入分配結構繼續改善,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快於GDP、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的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五是資源環境成本的消耗也有所減少,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超過5%;六是創新驅動正悄然成為現實,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全年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1個百分點。

  總之,這些變化都是經濟運行中越來越突出的亮點,也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表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在持續改善,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經濟增長內生的新動力有所集聚。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要遠遠重於GDP增速的快慢,結構優化後的6%無疑將優於舊模式、舊常態下的10%。

  眾所周知,由於規模的增大及發展方式轉變,未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將不會是常態,今後我們進入一個年均6%-7%左右中高速增長的“換檔期”,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這是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之後的普遍規律,對此應“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文章提出,對於新的一年,我們應逐步適應這種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徹底拋棄固守、追求7%甚至更高速度的觀念,而應追求高質量、暖人心、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經濟增長,是高質量、去水分、有效益的經濟增長。高質量體現在速度穩定、結構優化、效益提高,體現在區域協調、體制完善和風險可控,體現在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體現在創新驅動對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替代,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將成為新的常態。

  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經濟增長,是暖人心、惠民生、補短板的經濟增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真正作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經濟增長,是綠色化、低碳、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衡量和評價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程度,不僅僅要看傳統的GDP、失業率、CPI等指標,更要看衡量可持續發展的各類指標,需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涵意在“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環保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和追求的發展目標加以考慮,把“綠色化”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道路和基本途徑,實現“綠色化”生產、“綠色化”消費和“綠色化”思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閃光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文章認為,為實現上述目標,未來應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揮棒,轉換經濟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徑依賴,著力從供給側發力,進一步破除供給約束,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去產能、去杠杆、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釋放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全新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中國經濟順利渡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和陣痛期。

  文章強調,未來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將意味著經濟運行更加穩定健康,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合理、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效、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逸,最終實現有質量、無水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的經濟增長,讓老百姓感覺更加真實和更多實惠的經濟增長。這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