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從“五大發展理念”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6-02-22 08:23:1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經濟參考報發表經濟學者陳慶修文章分析,一是從創新理念來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創新創造基礎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其核心是創新。創新著眼於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其中,制度創新主要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及社會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確保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徑,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供給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從工業化規模化思維轉向創新基礎之上的精細化智能化思維,把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來。

  二是從協調理念來看。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協調好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等各項改革的關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簡政放權為經濟減負,市場要增強活力且規則公平,發揮優勝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形成新的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統籌兼顧,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協調推進的關係,將適度需求管理與倚重供給側改革協調推進,協調好擴大總需求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的關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以形成先發優勢,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支柱協調推進。

  三是從綠色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其實質是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實現方式。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對低端供給側發展的約束;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加大綠色環保信息披露力度,讓資源過度使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責任人承擔相應成本,更多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綠色生產。因而,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環和減量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尋求滿足人類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生態供給可持續性的最佳結合點,有利於矯正生態環境資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本、勞動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

  四是從開放理念來看。以開放理念為引領,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構建改革發展新格局;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供給制度體系,促進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逐步構築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供給能力;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拓展戰略發展空間,優化提升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中國產品、技術、標準、服務的供給水平,形成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以外推內,以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將開放區域、開放領域率先探索的可複制與可推廣的經驗與制度體系,擴展到其他區域和領域,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五是從共享理念來看。共享理念要求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共享發展不僅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在經濟新常態下更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潛在消費能力,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動力轉換。以共享理念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變革完善制度,更加注重制度供給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強化共享機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成果、文化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就要強化改革的公平共享價值導向,確保競爭機會均等、競爭過程公平,實現制度性包容與共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提高全體公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水平,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