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現場:暢所欲言 兩岸青年北京對話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0:19:59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蔡志鴻(中評社 實習記者 梁蘊盈攝)
 
  蔡志鴻套用一句網絡用語“友誼的小船是否說翻就翻”來引起大家思考以下問題:是不是不要再對台灣讓利了?因為他認為,這個問題是他最近聽到不少大陸涉台研究者們所探討的。他指出,雖然台灣不少青年朋友認為沒有感受到“讓利”,但他還保持了一個信念:“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交流必留下印跡”。他表示,兩岸可以了解彼此行為模式與決策背後的動機和緣由。他發現,往年兩岸交流是經濟為主(經濟力),政治為輔(政治力),而往後兩岸的關係,則更傾向於是通過社會力來做更深入的交流,如青年教師、工程師等人才交流,如青年NGO與社區再造的經驗交流,如社會企業的相互學習觀摩,再如青年創業。“我想,這些都是往後思考的方向”,他表示,只要消弭“先入為主”的觀念,未來兩岸關係就會更平順。

  兩岸是小棋局 全球是大棋局

  吳維旭則用精煉的語言指出:“對於大陸來說,兩岸是一個小局,全球是一個大局”。他認為,現在,大陸“搞定大局”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搞定小局”也沒有問題。他認為,兩岸在經濟、社會層面上比政治層面上更加趨近。他引用鄧小平的名言“中國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表示在“兩個一百年”的定調下,大陸一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提升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目前,解決台灣問題可謂易如反掌難登天”,他最後表示,當大陸“兩個一百年”目標達成的時候,兩岸統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季峰指出,第三輪發言中的前四位都提到了“利益”。“但,現實政治只是利益嗎?”他表示,隨著大陸經濟發展理念的不斷植根與深入,有時“以物質利益為重心”的偏頗思考,其實對大陸在某些領域的社會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比如說我們總有一種心態,我們經濟發展那麼好了,為什麼國際上還有小國欺負我們?”他認為,“只要你支持我,我就給你錢”的思維需要檢討。此外,他還發現,從歷史上,華人文化圈的內耗其實不少,“誰都不服誰”。他最後表示,歷史上中華文化圈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思維模式,但在兩岸關係語境中,如果被歐美那些外來概念束縛住,而把一些具有傳統文化內容的政治思想拋棄掉,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向。

  束沐首先回應了之前涉及“讓利”的討論,他表示,很多人都說“九二共識”給台灣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確切地說,“九二共識”是一種“公共物品(公共財)”,就如同陽光、空氣和水,“它只是為你提供一個更安定的環境、更友善的氛圍、更好更多的發展機會,並不是說有了‘九二共識’,台灣民眾口袋裡的錢就自然變多了”。故他認為,“九二共識”不能化約為具體的利益,其“公共物品”的特性意味著大家都可以“搭便車”,“很明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民進黨就搭了這趟便車,通過城市交流和溫和的言辭宣稱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但事實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公共物品‘九二共識’是由馬政府與大陸共同提供的”。對於兩岸關係是否越走越近的疑問,束沐指出,這本質上是“民族主義vs全球化”的兩方拉扯,但他認為,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會使得兩岸未來呈現出“民族文化+全球化”的特征,兩岸新一代年輕人的共同性一定會高於以往前輩的共同性。他建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兩岸青年的“體驗式交流”必須做到時間夠長、環境夠新、任務夠多、程度夠深。最後,他呼籲兩岸青年人注意,台灣問題的本質還是中美間的關係演變與實力對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