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吳敦義的兩岸觀與“拒統說”

http://www.CRNTT.com   2017-07-12 00:06:28  


 
  吳敦義的“兩岸觀”

  “兩岸觀”是指一個人對當代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具體而言,是指兩岸關係的民族屬性、政治屬性、文化屬性和其他屬性。民族屬性是界定兩岸人是否是中國人,是否為中華民族;政治屬性是確定兩岸的一中原則和兩岸當前的政治關係及長期的政治目標;文化屬性討論兩岸文化是否同為中華文化;其他屬性包括社會、經濟等領域的關係。其中民族屬性、政治屬性是最基礎的,吳敦義的“兩岸觀”也就是要回答他對當代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按如今可以找到的資料來看,有兩件文本,一是吳敦義在2009年任“行政院長”時曾改填毛澤東《沁園春》③,闡述了自己對兩岸問題的看法。而且直到這次他在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中,還在引用,足見他的“兩岸觀”並沒有改變。二是他在當選主席之後,給習近平賀電的覆電。

  先說他的半闕《沁園春》,詞曰“兩岸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唯反攻大陸,已成歷史,解放台灣,又顯霸道。一國兩制,或統或獨,都為台海掀波濤。俱往矣,數當前明路,和平最好。”其實吳只填了下半闕,從文采角度來看,客觀而評只是相當一般練習之作;然而從政治心理的角度來看,則充分表現了其內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首先是吳的作品只填了“沁園春”詞牌的後半闕,這顯然不是作者不知道,整首詞分為兩段,前半闕不填,為什麼?其實他的第一句已經說明,“兩岸如此多嬌”。什麼是“兩岸如此多嬌”?在作者心裡所說“多嬌”,應該指“兩岸關係太複雜”,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當今的兩岸關係源自國共兩黨的內戰,以及後來美國霸權主義的介入,如果吳必須填前半闕,則這段歷史必然是、也必須是一段鋪墊,否則“多嬌”如何出現?同時假如循歷史慣例,細數兩岸歷史,則“無數英雄”也好,“一國兩制”、“統、獨”也好,如今俱在,並未俱往。這就不免指點古今,臧否人物,這就影響自己的政治安排,同時暴露自己內在統獨的明確立場。以吳這種“不粘鍋”的性格,當然是能避則避,所以吳的“沁園春”就捨歷史就現實。

  其次,吳雖謹慎不粘鍋,不得罪人,但他按毛澤東的套路填詞,依然不免流露內心對兩岸“無數英雄”的數落。而毛是以古況今,不涉當代是非,但又巧妙地自況;吳的“沁園春”無此文采,亦欠功力,只能直書其事:反攻大陸、解放台灣、一國兩制、或統或獨,從代表人物來看,不外就是蔣介石、蔣經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以及當代兩岸領導人,在吳看來,要不是“俱往矣”,就是只會“掀波濤”,所以自然的結論就是主張和平者最好。當然吳的說法也是十分表現其性格,十分取巧的說法。上述的政策選頂中,其實都沒有排斥和平,“反攻大陸”可以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也可以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解放台灣”也有和平手段,一國兩制更是直指和平,或統或獨也沒有主張不和平,最近不是綠營政客還大喊“親中愛台”嗎?那麼吳的“和平”之說不也可以與之相通嗎?所以又可以說吳一個人也沒有得罪。但是吳在這裡是採用“移步幻影”的手段,將他人的目的論與個人的過程論作對比,上述的反攻大陸、解放台灣、一國兩制、或統或獨其實都是直指政治目的,對完成目的的方法、手段,並不涉及。而吳的和平只有手段,不談目的,因為涉及目的,他自己也就變成“掀波濤”的人。所以我們從現階段來看,吳只是第二個馬英九,只顧己方現實,不顧中華民族願景的“兩岸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