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中評智庫:台灣難於出現“特朗普”現象 | |
http://www.CRNTT.com 2017-08-27 00:09:56 |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如果說台灣經濟還有一定優勢的話,主要反映在資訊電子和半導體這兩個主導產業上。台灣資訊電子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以宏碁、仁寶等系統廠商所擁有的系統設計整合能力聞名於全球同行,也由此形成了其代工為主的發展模式。而半導體產業是台灣“兩兆雙星”重點發展產業之一,是迄今為止台灣最具代表性且發展最成功的高科技產業,而IC產業則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主體,近年來更是在整個製造業中扮演了增長引擎角色。從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看,台灣在IC產業中游的製造環節和下游的封裝測試環節穩居第一,但IC製造的大部分採用代工方式製造。台灣IC產業的主要產品是代工晶圓產品,且以12寸及以上的高階產品為主;所掌握的核心技術是IC生產製造工藝技術,領先業界的16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強效版(16FF+)生產製造工藝進入量產,市場聚焦10/7納米制程正全力加速研發和產能佈建。在該項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使得台灣IC晶圓代工廠商佔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0%,並擁有極強的系統整合能力,也促使台灣IC業形成以晶圓代工為核心的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在內的上中下游垂直虛擬整合網路體系。 台灣資訊電子和半導體產業的成功主要體現為,一是成功地融入國際產業生產組織體系;二是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市場佔有率);三是出現了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如宏碁、仁寶、廣達、鴻海等。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主要有兩個基本依託:一是IT產業的跨越全球的模組化分工;二是中國大陸富有競爭力的要素資源(勞動力和生產場地)的供給。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產業出現了新的分工形態即模組化分工,簡單地說就是微笑曲線上的不同階段可以似模組被切割出去(outsources),出現包括OEM和ODM兩種形態的產業分工,形成零元件供應商→關鍵契約廠商(統包商/系統廠商)→旗艦廠商的全球生產組織網路體系。例如,“蘋果(旗艦廠商)——富士康(關鍵契約廠商或系統廠商)——零元件供應商”就是一個典型的全球生產組織網路體系。根據東亞經濟發展的研究①,台灣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體(catch-up economy)或後進者(late comer),在嵌入這個生產組織網路體系過程中,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即規模化的生產製造能力,規模化的生產製造能力講究成本管控,包括要素資源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管控,其次是需要充足的要素資源(尤其是土地和勞動力)供給。 1990年代的台灣社會經濟狀況,已經無法為企業擴大生產製造規模能力提供上述條件,是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以及各種吸引台商的優惠舉措,給台灣資訊電子和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具體體現為: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