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網絡化個人主義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注釋:

  〔1〕姚子健:《網絡化個人主義—一種新的社會運行機制》,《應用新聞研究》,2019年第10期。

  〔2〕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範式:“關係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係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10期第7頁。

  〔3〕傅正科、嚴夢思:《網絡化個人主義在中國的崛起:社會網絡、自我傳播網絡與孤獨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34頁。

  〔4〕[挪威]賀美德,魯納著;許燁芳等譯 :《“自我”中國—現代中國社會中個體的崛起》,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1-15頁。

  〔5〕趙化剛:《國際視野中的青年:定義、屬性和問題》,《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6〕余慧:《同質性、異質性與社團參與》,《大觀周刊》,2012年第50期。

  〔7〕傅正科、嚴夢思:《網絡化個人主義在中國的崛起:社會網絡、自我傳播網絡與孤獨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3頁。

  〔8〕任冬梅:《台灣臉書(Facebook)的發展情況》,中國台灣網,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901/t20190116_12132508.htm檢索日期:2021-3-24.

  〔9〕柯一青:《二十一世紀台灣社區營造論述之形構》,白象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 7頁。

  〔10〕陳孔立:《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70頁。

  〔11〕陳孔立:《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72頁。

  〔12〕[加]哈里·蒂根森、馬元平:《社會工程與政策事實的理論探析》,《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13〕C. S. Liu:Partisan Orientation and Selective Exposure during Taiwan’s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NO.2 (2009): 51–70.

  〔14〕《台灣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認同創新高 但維持現狀仍是主流民意》, BBC新聞,2020-07-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3391406 檢索日期:2020-10-15.

  〔15〕傅正科、嚴夢思:《網絡化個人主義在中國的崛起:社會網絡、自我傳播網絡與孤獨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22頁。

  〔16〕信強、金九汎:《新媒體在“太陽花學運”中的動員與支持作用》,《台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6期。

  〔17〕吳中傑:《史上最大學運推手:自由網工具》, 《商業周刊》1377期刊, 2014年4月, 第34-36頁。

  〔18〕孫璇:《台灣“青年反叛”現象與青年社會運動演化機制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19〕唐樺:《新時代深化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踐與思考》,《現代台灣研究》,2020年第2期。

  〔20〕艾明江:《信息技術與政黨革新:國民黨在新媒體時代的舉措與挑戰》,《台灣研究》,2016年第5期。

  〔21〕朱松嶺主編:《2014台海觀察》,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25頁。

  〔22〕《國民黨兩岸新論述: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自由亞洲電台(RFA),2020年9月7日。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hcm1-09072020064946.html

  〔23〕《柳金財:國民黨新兩岸論述之政治效應》,新加坡《聯合早報》,2020年10月21日。

  〔24〕《藍營敗選因“九二共識”?陸學者批搞錯方向》,《聯合報》,2020年1月22日。https://udn.com/news/story/12667/4302968

  〔25〕姚子健:《網絡化個人主義—一種新的社會運行機制》,《應用新聞研究》,2019年第1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