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中國經濟該怎樣跨越歷史“分水嶺”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22 08:33:26 |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左右,隨著中國經濟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人均GDP向4000美元邁進,中國正在由“成長期”走向“成熟期”。經濟社會將逐漸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國家盈利模式將出現重大轉型。 文章分析,歷史經驗表明,雖然國與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經濟增長結構轉換點與人均GDP水平存在基本的一致性。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國際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在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邁進時,經濟發展有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征: 首先,經濟發展模式出現新動向。國際研究表明,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分水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與拉美、東亞國家在相近的時期實現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成功跨越這道“分水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成功實現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濟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並很快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 而處於大致相同起跑綫上的拉美國家,在人均GDP進入3000美元附近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由於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長期以來只注重財富增長,而忽略了財富分配,中間階層的“夾心化”、造成內需增長不振。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已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徘徊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仍然還見不到內需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