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穩增長是調結構的前提和基礎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16 08:19:39 |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薑艾國文章表示,調結構是著眼於長遠,穩増長是立足於當前,前者是關鍵,後者是前提,不必也不應將兩者割裂或對立起來。只有經濟發展不滑出底線,中國才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只有經濟平穩的増長,企業才能逐步擺脫資金偏緊的狀態,才能從過去三年的調整中逐漸復甦過來,才能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去推動創新、做大品牌,以改變中國製造業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局面。只有經濟和企業保持活力,各級財政收入才能合理増長,才能有相當的財力去支持製造業升級、去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以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以及工業相對先進、農業嚴重落後,城市相對發達、農村基礎設施明顯不足的局面。另外,經濟發展要轉向主要由內需來主導,也需要企業取得較好的業績,以便提高職工待遇、擴大企業自有投資,並借此推動消費和私人投資的穩定增長。以上三者正是經濟結構調整最重要的主攻方向。談結構調整,不應僅限於提倡解決過剩產能問題和提升服務業的比重,而應該有廣闊的視野及更高的追求。 同時,調整結構更多的應靠市場化改革以及產業、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而不應靠經濟減速或企業經營困難的倒逼機制去實現。比如企業加大對研發和品牌的投入,就需要國家稅收政策的扶持,就需要象主席夫人那樣帶頭使用民族品牌,就需要公安部門、工商部門致力於打擊制假販假和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用經濟減速來倒逼結構調整,在對付產能過剩方面是有效的。但在承認壓縮產能必要性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產能過剩既是2009年過度刺激的後遺症之一,與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的需求萎縮和中國自身的內需不振也有較大關係。要真正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一方面應釆取措施淘汰落後的產能,另一方面應耐心等待歐美日經濟的復甦,適當刺激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並鼓勵企業開展市場化兼並。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