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香港經濟須重啟頂層設計

http://www.CRNTT.com   2022-03-31 00:03:52  


表1:2016—2020年度香港政府房地產類收入及其占比數據表①
 
  縱觀世界各個經濟體,似乎還沒有一個經濟體像香港這樣始終深度依賴“土地財政”。即使是曾經同由英國殖民管治的自由港新加坡,在近代並未形成“土地財政”,在當代更徹底告別“土地財政”。據說,當今新加坡規定:每年賣地收入不能超過政府總收入的5%,賣地收入不歸當屆政府支配。至於祖國內地,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仿效香港以賣地來發展地方經濟,現在已轉而踐行住房不炒的方針,致力糾正“土地財政”的弊端。

  香港“土地財政”歷史悠久,舉世罕見。倘能繼續如同先前那樣,和自由經濟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經濟發展,不失為東方奇觀。但是,問題在於當今香港“土地財政”已經與港式資本主義的“地產霸權”緊密相連而病入膏肓,不僅窒礙本地自由經濟,而且成為拖累經濟下滑、社會不穩的終極淵藪。

  筆者在《港式資本主義論綱》一文中,已經論證“港式資本主義沿襲華商經營傳統,利用港英政府建立土地批租制度對於房地產權益的長期保障,集中投資發展房地產業,並且在香港回歸之後,以房地產業形成對於香港本地市場的壟斷,加劇貧富懸殊與民怨纍積”,此處不贅述。

  下列統計數據表則進一步展示當今香港依賴“土地財政”的嚴重程度(見表1):

  (表1:2016—2020年度香港政府房地產類收入及其占比數據表①)

  表1列明:在2016-2017、2017-2018、2018-2019、2019-2020等四個財政年度,未計房企利得稅的房地產類收入分別占特區政府歲入的42.69%、50.54%、39.36%、43.01%。由於房地產業是當今香港的主業,如果計及房企利得稅,房地產類收入在上述財政年度的政府歲入中肯定超過一半,這就更加印證香港“土地財政”名副其實。特區政府如此嚴重倚賴房地產業,自然不思破解“土地財政”的長期桎梏。即使港澳辦主任提出到2049年香港要告別籠屋、劏房的長遠目標,特首對此表態也以“這是全社會的責任”來卸責。

  沿襲“土地財政”的慣性運作,不僅特區政府將賣地作為解救當前經濟困局的唯一良方,一些媒體也將“賣地豐收”視為政府一大政績。2021年8月初,香港《大公報》欣喜報道:“本港經濟雖未全面復甦,但前景漸見明朗及樓市維持穩定下,政府錄得豐厚賣地收入。在再誕百億商業及住宅地王帶動下,上半年賣地收入錄得近493.52億元,已超出去年全年數字,較去年同期更狂飈近3.8倍。至於今年全年能否再破千億元大關,須端視中環商業地王能否成功售出。”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