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如何規避“被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22-08-28 00:03:25  


 
  米爾斯海默曾提出以“攻勢現實主義”(Invasive Realism),解釋國際政治中國家行為,強調大國發展邏輯必會不斷擴充權力,追求權力最大化,以取得地緣政治上的優勢,藉由成為區域霸權國,以確保自身的國家安全。通常“攻勢現實主義”具三大特徵,包括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大國具攻擊武力可彼此傷害;大國間無絕對互信,皆會極力爭取成為區域霸權。⑥2014年俄羅斯從烏克蘭併吞原屬俄羅斯傳統領土克里米亞,並支持烏克蘭東部兩個俄語人口區域自治。2022年俄羅斯為抗議美國及北約,以拉攏烏克蘭參加北約及歐盟為由,發動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並承認烏東兩個自治區為主權獨立共和國,造成烏克蘭國土分裂。

  三、美國支持北約東擴為俄烏衝突根源

  無庸置疑的是,俄羅斯要攻打烏克蘭,固然牽涉到俄領導人普丁的個人特質及信念,包括視烏克蘭為固有領土一部分、相同血緣及斯拉夫民族主義,恢復前蘇聯光榮使命感等。從地緣戰略及政治角度來說,因美國支持北約不斷東擴,尤其拉攏烏克蘭,試圖改變其傳統作為俄與西歐間緩衝地帶角色。北約之成立目的,源自應對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組建華沙組織之敵對關係;自蘇聯解體後,已解散華沙組織,但北約組織不僅依然存在且勢力增大,北約已前後六次東擴,這加深俄羅斯感受到其國家安全已備受威脅。普丁拒絶用“入侵”或“戰爭”這樣的詞彙,而是稱之為“特別軍事行動”。2 月24日告訴俄羅斯民眾,此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是“使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以保護遭受烏政府欺凌和種族滅絶行為長達八年的人民。⑦

  顯然,澤倫斯基總統顛覆傳統“親俄”路線,改走“親美”及“親歐”路線。當烏克蘭倡議加入歐盟及北約,此勢必破壞烏在俄歐間所扮演緩衝平衡角色。對俄羅斯而言,一個傾向美歐的烏克蘭將是持續性威脅,讓俄羅斯無法“感到安全、發展和存在”。俄最終採取“先發制人”方式應對烏克蘭之挑釁。最近俄羅斯宣布將先前承認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正式回歸俄羅斯聯邦疆域,驗證了季辛吉及米爾斯海默之前瞻思維及洞悉能力。

  誠如這兩位國際政治大師所發出“警世微言”,小國若要避戰,恐須與兩大霸權國維持中立立場、等距離交往;另霸權國也應持守戰略定力,倡議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端,如此始能跳脫“大國政治的悲劇”陷阱。準此以觀,美國不適當介入北約東擴,鼓勵烏克蘭偏離緩衝角色由“親俄”轉向“親歐美”,可謂是“始作俑者”;⑧作為全球軍力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在未窮盡一切外交協商前即發動戰爭,且戰爭地域擴及烏首都基輔,而非僅局限於烏東兩個自治區,則是欠缺戰略定力而踏上盲動躁進主義;而烏克蘭若能聆聽兩位大師所論避戰之道,其人民與國家或可免於生靈塗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