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保八”,世界複雜心態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09-03-06 08:31:18  


 
  蘇格蘭鄧迪大學的能源政策中心主任菲利浦•安德魯•斯皮德教授對《紐約時報》稱:“中國加大海外投資是個好消息,因爲現在有很多的項目因爲缺乏資金都被推遲了。有了這些投資,石油公司可以有錢生産更多的石油了。”

  而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的文章指出,儘管金融危機使得各種阻礙中國海外投資的壁壘逐漸减弱,但中國政府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它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國內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而應對海外投資保持謹慎。

有人轉嫁矛盾

  2月17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最新一次的涉華聽證會——“中國在全球衰退的起源及應對中的角色”在華盛頓舉行。在這場聽證會上,議員和專家們形成了兩大“陣營”。

  一方指責人民幣匯率低估,將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歸結爲中美貿易不平衡,還有人說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增加了美國市場的流動性,也是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一位美國議員提出這樣的疑問:“爲什麽誰也不敢挑戰中國?”

  對于中國的“保八”措施,美國有些人認爲它“加劇了全球經濟危機”。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在今年2月13日撰文稱,在2008年9月金融危機總爆發以後的半年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創下了“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半年貿易順差額”——“驚人的”2110億美元。史劍道說,這2110億美元來自全球GDP,增加了中國的GDP,“這與許多人希望中國提供的援助恰恰相反——更不用說發揮帶頭作用了”。

  史劍道甚至建議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施壓,阻止中國的國有銀行向出口企業提供“隱性補貼”,否則“中國還將繼續激怒美國采取嚴厲危險的貿易行動”。

  2005年至2007年期間,足足45條反華貿易法規被提交到美國國會,而第111届美國國會任期開始僅僅一個月,涉華貿易法規就已經達到12條,這其中就包括引起軒然大波的“買美國貨”條款。

  而另一方則認爲美國應該自我反省,不能試圖利用與中國打“貿易戰”的手段來解除危局,這樣反而會拖累全球經濟。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在提供給國會的證詞中指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措辭嚴厲的“邏輯”主要基于三個因素——2007年創紀錄的2560億美元的巨額雙邊貿易赤字,長期以來對所謂“操縱”人民幣的指責,以及美國中産階級工人實際工資的長期緩慢增長。他認爲,這一論調漏洞百出,美中貿易赤字幷非是由于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和貨幣政策,而是來源于美國國內的低儲蓄率和跨國公司有意而爲的外包决策。

  史蒂芬•羅奇强調,對中國匯率政策的過度壓迫,很有可能會直接導致中國拒絕購買美國國債,而美國每個工作日需要3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方能爲其經常賬戶赤字提供資金。如果中國不給美國提供外部資金,美元很可能會貶值,進而引發長期利率上漲,甚至造成美元危機,而這是美國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有人心懷恐懼

  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2008年以1.404億噸的轉運量取得了歷史上第二好的成績。但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1月,漢堡港的抵港船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德國媒體判斷,是“中國經濟的减速拖累了漢堡港的業績”——漢堡港的港口營業額中,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比漢堡人更深地感受到中國效應的,是東亞各國。史蒂芬•羅奇說:“看看以中國爲出口中心的亞洲主要商品供應國的情况……中國出口機器停轉,亞洲其他國家疲軟的程度更嚴重。套用一個老的說法是,中國打個噴嚏,亞洲其他部分都患了重感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