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四萬億方案變化 值得肯定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12:12:17  


適時調整4萬億計劃,表現了中國政府的明智與務實。
  中評社北京3月8日訊/四川新聞網今天登出周義興的文章----4萬億投資方案之“變”值得肯定。作者認爲:“顯而易見的是,從這次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調整後4萬億投資方案,或者說從方案投資金額的‘增減’、及‘變’與‘不變’之中,其中所體現出的行政理性與明智,可以說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行政進步。”文章内容如下:

  昨天上午10時,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會上公布了“4萬億”結構調整的有關信息。其中,農村民生工程3700億與四川地震災後重建1萬億的投資金額不變;基建設施投資建設減少了3000億元,占“4萬億”比重由45%降至37。5%;教育、衛生、文化與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由400億元增加到1500億元;占比由1%升至3。75%;民生工程投資由2800億元提高到4000億元,占比由7%增至10%(《東方早報》3月7日)。

  對此,與去年11月27日國家發改委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所公布的4萬億投資初步方案相比,應該從這次公布的調整後方案可以看出,最新4萬億投資方案更加注重了對“三農”與社會民生方面的投入。可以說在方案本身的一“增”一“減”之間,或者說在投資安排的“變”與4萬億總投資規模“不變”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行政認識與取向的成熟。

  首先以社會觀點看,這次公布的調整方案在規模上仍然是4萬億,而并沒有像早前社會人士所猜測的是擴大後的6萬億或8萬億規模。而且從方案調整的傾向看,調整後後的方案與此前的初步方案相比,無論是對農村民生與災後重建投資金額的“不變”,還是從提高對衛生與教育等社會事業與民生工程投入之“變”,顯然可以看到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調整後的4萬億投資方案更加注重了對社會公共事業和民生的投入。對此可以說,方案的如此調整,不但與現代社會對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角色更為契合,而且在結果上,如此的調整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民衆的生活負擔,且同時還能在某種意義上防止重複與過度投資現象的出現。就此而言,這應該是一種行政理性的表現。

  其次以市場觀點講,雖然應該承認,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加大對基建設施的投入,對保增長肯定會有相應的積極影響。但顯而易見的應該是,與民生相比,特別是在經濟下滑條件下,從國內現有的基建設施條件講,加大對社會事業與民生的投入,一方面,可以避免公共投資的所可能產生的“擠占”效應出現,以給社會投資騰出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在現有投資比例中加大對社會與民生方面的投入,也可使民衆在消除後顧之憂後大膽消費,以刺激市場本身投資熱情的回升。可以說,如此的公共投資選擇在結果上,在結果上更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與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

  所以,顯而易見的是,從這次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調整後4萬億投資方案,或者說從方案投資金額的“增減”、及“變”與“不變”之中,其中所體現出的行政理性與明智,可以說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行政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