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全球經濟復甦 將何時發生

http://www.CRNTT.com   2009-07-27 11:02:26  


全球經濟何時復蘇,是人人都在問、誰都定不了的事。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訊/美聯儲不久前的例會上,委員們對宏觀經濟形勢作出了謹慎樂觀的評價,他們的基本判斷是,衰退即將結束,下半年美國經濟將恢復增長;他們同時認為,失業率可能繼續上升,並且在整個明年都保持高位,直到2011年才開始下降。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員周飈文章稱,與其他各方相比,美聯儲看來是較為樂觀的,近來,國會對衰退的持續和失業率的上升表現出日益強烈的不滿,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第二輪刺激方案,這也得到了金融界不少人的響應,巴菲特甚至將第一輪刺激比作“半片偉哥”。

  文章認為,把眼睛盯在政府刺激方案的實施效果上,試圖從中看出周期發展趨勢,這就像坐在病床前觀察輸液瓶裡的氣泡運動,試圖以此評估健康狀況和病情發展,一樣的不得要領。在去年貝爾斯登和雷曼相繼垮塌、信用全面凍結、金融市場面臨崩潰的那幾個季度中,政府確實起了關鍵作用,保爾森方案避免了美國銀行體系的崩潰,然而這一過程在今年一季度已經結束,銀行間的凍結已經解除,周期發展到這個階段,政府已經做不了什麼,在美國這樣充分市場化、又沒有龐大國營體系的國家,政府對實體經濟的推動能力很小;所以,觀察者現在應該把眼光從政府轉向產業界、企業家和銀行家。

  許多悲觀看法都來自於對失業率的擔憂,這也是不對的,在復甦過程中,就業率通常是較晚回升的指標,如果我們只盯著失業率,就會錯過復甦的早期信號;過分擔憂失業率是不必要的,相反,周期作為創造性毀滅過程,伴隨著就業率的大幅波動,是經濟體系實現新舊更替、資源配置得以重組的應有之義,也是經濟周期按其自身的邏輯走完全程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放到美歐對比中就容易看清楚:在管制和勞動法相對寬鬆的美國,危機初露端倪之時,企業便迅速作出反應,削減產能和裁員等收縮措施很快推出,反映在最近兩個季度的報表上,美國企業營收大幅減少,但利潤卻普遍得以維持,甚至還有上升,而勞動生產率則繼續保持多年來的快速上升;相反,德國在去年下半年失業率居然還在下降,與此相伴的自然是生產率下降。

  文章指出,按熊彼特的周期理論,每次周期的最初動力都來自一個創新浪潮,而上帝未曾保證創新浪潮是按固定節奏到來的,所以兩次周期之間完全可能有一個平坦期。引發本輪周期的創新浪潮,是供應鏈重組和與之相伴的全球產能轉移,與技術型創新不同,它是一次資源配置型創新;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管理方法和外包合約形式的演進,以及貿易自由度的提高,跨國企業獲得了空前的供應鏈切割與整合能力,大量產能向低成本新興地區轉移,產能遷移首先帶來了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浪潮,提升了對資本品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造就了周期的繁榮段;接著,當被轉移的產能最終釋放出來時,對舊模式的毀滅便開始了。

  這是熊彼特周期的常規形式,然而這次不同的是:按以往經驗,隨著中國產能的全面釋放,本次周期原本會在2004年前後在美國造成一次顯著的衰退,可實際上卻沒有,為什麼?根源在於中國的資產市場,像過去15年這等規模的製造業擴張,本該大幅推高中國的資產價值,尤其是土地和股票的價值,就像70年代的日本那樣;但實際上,由於產權不明確和資本市場不發達等原因,中國的資產市場化進程受到了嚴重阻礙,土地被束縛在舊體制下無法大量進入市場,而企業上市通道也受到嚴控;這樣,即便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已經被抬高到荒謬的程度,但價高量小,總的資產價值仍然很小;由於資產供給嚴重不足,工業擴張中產生的巨額利潤和要素收入,找不到足夠的投資對象,結果,大量富餘資金以外匯儲備的形式轉而流向了美國資本市場,後者推動了美國資產價格的膨脹,並抵消了其產能外遷所帶來的衰退動力;然而,如此推高的資產價格被證明是無法維持的,泡沫最終由一次金融危機來消除。

  文章表示,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麼本輪周期的見底標誌便是資產價格止跌,這兩個條件看來已經滿足,所以,關注的焦點應轉向第二個問題:復甦何時來臨?按熊彼特理論,周期的主動變量是創新和企業家行為,因而失業率、消費價格、大宗商品價格,甚至利率,都不是恰當的觀察指標,只有那些能直接反映企業家創新和投資意願的指標,才能讓你及時捕捉到復甦的早期信號:低流動性資本品投資額、新開工項目、新產品研發計劃、以創新企業為對象的併購、風險投資、高薪挖墻腳等等,至少眼下,這些方面還看不到多少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