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貨幣政策寬鬆的“適度”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09-07-28 12:02:36  


“適度”可以讓航船平穩前行,但是甚麽是“適度”難以把握。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顯著生效了,說明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但股市樓市的火爆引發泡沫之憂,貨幣政策的調整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上海證券報發表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文章表示,在現行貨幣政策基調之下,"適度"寬鬆的標準還是個懸疑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最常用的術語是"穩健",所對應的廣義貨幣增速是在15%左右。此前有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的提法,所對應的廣義貨幣增速一度高達30%以上,但多數時間是在20%以上。"適度寬鬆"是央行今年首次使用的政策用語。在此期間,廣義貨幣增速突然拉高之後在25%以上企穩,似乎意味著25%左右的貨幣增速就是央行界定"適度寬鬆"的標準。拋開利率等其他政策工具,這個標準和此前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差距不大。
  
  再看另外一個指標:M2/GDP之比,這是一個衡量國民經濟貨幣化率的指標。中國的貨幣流通有"兩高":一是貨幣增速高;二是廣義貨幣與經濟增長的比率也高。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教授曾提出過一個命題:由於中國的金融體系有"迷失的貨幣",所以能夠接受較高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速在多數年份都保持在GDP的一倍以上。按照貨幣主義的理論,如果沒有"迷失的貨幣",以這種速度創造貨幣必然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在M2/GDP比率的研究中,著名學者如易綱、餘永定、樊綱和夏斌都頗有建樹。最近業內被引用較多的文章是劉明志先生的研究,在他看來,超額發行的貨幣主要"迷失"在銀行的不良資產之中,當時在中國的銀行體系內的確存在巨額不良資產。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銀行的不良資產有限並且沒有顯著上升。那麼還有哪些領域會"迷失"貨幣呢?這是一個謎局,25%以上的廣義貨幣增長速度減去"迷失的貨幣",貨幣政策才會有"適度"的寬鬆。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超額發行的貨幣可能"迷失"在哪裡?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本化和證券化是解讀貨幣"迷失"的關鍵,貨幣"迷失"的主要領域既含不良資產,也含優質資產,特別是股市樓市和現代服務業。1978年,廣義貨幣流通量占GDP的比重只有32%,這代表了中國計劃經濟的貨幣化率。經濟改革是從"村裡人進城"開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不到20%逐步達到近40%,目前仍呈上升趨勢。股市樓市和城市商業大大提高了國民經濟的貨幣化率,特別是在居民住宅商品化和銀行開辦按揭貸款業務以來,超額發行的貨幣被房地產業大量吸收。所以中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標準可以界定為貨幣增速15%左右的"穩健",也可以界定為貨幣增速25%左右的"適度寬鬆"。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特別推崇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不僅包括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創新以及新市場的開發。在我看來,格老喜歡熊彼特的原因在於:創造性的毀滅能夠在兩個層次吸收超額貨幣,創造的新市場會吸收超額貨幣,毀滅的傳統經濟也能吸收超額貨幣。對於格老這個"超級貨幣供應商"來說,這是化解通貨膨脹的最大安慰。既然貨幣能夠"迷失"在不良資產中,為什麼就不能"迷失"在優質資產中呢?城市化的進程可以解讀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創新,它不僅能夠吸收在城鄉間流動的人口,而且能夠吸收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流動的貨幣。
  
  用"迷失的貨幣"來解讀貨幣政策的"適度寬鬆",看似不合理的廣義貨幣高速增長有了合理性,也就沒有必要因為股市樓市的火爆而抽緊銀根。因為,如果股市樓市雙雙熄火,超額發行的貨幣無處"迷失",25%以上的廣義貨幣增速就可能轉變為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政策效果就會適得其反;"迷失"的貨幣若不能被創新的生活方式所吸收,就會變身為隱形的通貨膨脹逐漸浮出水面。
  
  文章最後說,中國經濟正處在從工業文明到都市文明的進程之中,也是城市第三產業增長的加速階段。發展中國家的貨幣發行速度和M2/GDP比率一般高於發達國家,這是因為發展的進程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結構調整的本質就是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過去三十年,中國的工業化是創造性的毀滅,未來三十年的城市化也是創造性的毀滅,一個即將擁15億人口的國家將在未來20-30年中完成一次歷史性的人口大遷徙,改變至少5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年代,人口流動伴隨著貨幣需求的增長,貨幣增速會先快後慢,M2/GDP的比率也會先高後低,所以中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是一個較長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