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東盟自由貿易協議要破若干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09-08-18 14:02:16  


8月14日,在泰國首都曼穀,泰國副總理戈沙?沙帕瓦蘇(左六)、東盟秘書長素林(右一)與東盟10國經濟部長等在第41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開幕式上合影。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訊/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的簽署,一個擁有19億人口、接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4.5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最大自貿區即將展現在世人眼前。在歐美市場需求大幅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今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將為中國拓展國際貿易空間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南方都市報發表社論指出,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中國與東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緊密的合作,除了地緣政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兩地在資源、市場等方面高度互補。

  當然,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並非沒有爭議,由於中國與東盟都嚴重依賴出口,並且都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產業結構相同,倘若僅僅開放商品和服務,難免引起東盟各國產生“成為中國商品傾銷地與原料附庸”的擔憂。當前,東盟在華投資有500多億美元,中國在東盟的投資是60億美元左右,與2004年簽署的《貨物貿易協議》和2007年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不同,《投資協議》的簽訂,無疑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合作的層次。通過相互投資,中國與東盟的企業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國企業也能為東盟創造就業和稅收,從而實現雙贏。

  但必須指出的是,東盟與中國的合作,仍有若干關鍵環節需要打通,例如基礎設施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對接,以及商品流通網絡的建設等。不然,這種互補仍然停留在潛能上,不能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文章分析,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出發,交通網絡的建設必然是區域一體化的先導,但中國-東盟的交通基礎設施顯然無法滿足自由貿易的要求,一方面是國內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中國-東盟之間的基礎設施連接有很大的缺口。就鐵軌一項而言,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就在軌距、信號等方面存在幾種標準。無疑,在這個問題上要求各國政府協商進行交通標準化改造並不現實。更為可行的思路是打造中國-東盟共同的基礎設施金融平台,通過提供資金的方式規範新建交通設施的標準。當前,中國政府已決定設立規模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但必須看到,東盟各國未必能接受政府資金注入,更有效的方式,無疑是將共同基金向中國以及東盟的民間資本開放,形成共享的金融平台,並通過基金的股份合作,加強路線規劃和建設標準協調。

  作為貿易和投資的中介,貨幣可兌換有利於推動中國和周邊國家和地區投資貿易便利化,有利於減輕匯率波動對經濟的衝擊,降低企業成本壓力。2008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到2311.2億美元。這個金額如果以人民幣結算,超過1萬億,而且人民幣目前已經成為東盟各國的“硬通貨”。加上中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在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有負責任的表現,這些條件都為人民幣成為區域性貨幣奠定基礎。但金融業對外開放,必須以對內開放為前提,因此,在發展民間金融方面,中國必須加快步伐。

  此外,由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幾乎全部由發展中國家構成,這既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走出去”的機遇,又帶來一系列合作的隱憂,事實上,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與發達國家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嚴重依賴發達國家強勢的國際貿易企業以及成熟的貿易規章體系,這就意味著,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合作,需要通過組建具有公共品意味的大流通平台來加以促成。並且,在法律法規的接軌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文章最後說,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兩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種發展中國家之間,由於雙方都存在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問題,政府之間不斷加強溝通,通過自我完善突破瓶頸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