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高錕實踐務實教育 對台灣有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1:15:14  


高錕的成功經驗值得台灣借鑑
  中評社台北10月8日訊/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客座教授段樵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高錕實踐了務實教育哲學”。作者表示:“甫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中研院院士、號稱“光纖之父”的高錕教授,也正是當年帶引香港中文大學進入世界百大大學之列的校長。他在香港務實的教育哲學下,經由對中大的經營,他完成了社會對一間公立大學的期望。這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頗具啟示。”文章内容如下: 

  據近代各國的經濟發展的經驗,歸納出一個鐵律: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有四大決定因素─自然資源的數量、人口的數量、物質資本、與人資本的創造。人資本就是自然人自教育與工作中學習到的知識、技能與識見。自然人加上人資本就是“人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也決定於人才的量與質是否配合得上它經濟的結構與發展方向。 

  筆者七年來對上海與香港競爭力的研究,基於一千四百位跨國企業高管的評估結果,迄今香港的整體競爭力仍高於上海。其中主因乃在於香港較上海在人才培育體系、人才的質與量上,仍較切合企業對一個國際化都會的期望。 

  香港為何可以做到這點?個人淺見,那就是在教育系統的發展上走務實路線。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重心在中小學教育質與量的切實提高,在高等教育上只有兩間公立大學,加上兩間理工學院,以培養公司部門未來的領導人才與製造業的專業人才。九十年代之後,公立大學增到八間,再加上一間私立大學,讓兩成高中生有讀本地大學的機會,其餘畢業學子可以選擇讀國外大學或遠距進修學院,或直接進入職場。 

  由於中小學(共十一年)畢業後以中學會考成績進入大學預科(又稱中六與中七),經筆試(高級會考)成績進入大學,過程嚴謹。所以香港的大學可以收到基本功扎實的新生,嚴格要求,令他們畢業後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職場中具有競爭力。 

  香港納稅人對公立大學教育的要求是讓他們的子弟在畢業後,得有一份安穩而具有基本尊嚴的工作。而香港社會也知道這個小地方不是美國,後者的教育哲學不該是香港要全盤移植的東西。 

  高錕教授執掌中文大學十年,令中大九十年代中葉起,即廁身世界百大之列,除卓越的研究外,也保持了教學質量的繼續精進,對香港整體競爭力做出重大貢獻。這是他在學術成就之外,值得我們推崇的。因為,他沒有忘記公立大學要厚植國力的基本責任。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台灣教育主管當局開始檢討過去的教改之際,諸如高中高達二十三科,部分華而不實的必修科目;盲目擴張的大學;可能引起M型社會疑慮的提高甄試入學比例方案,該不該以“國家競爭力”的觀點,參考一下香港教育的務實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