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兩岸政治協商 起手式亮出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09-10-18 10:38:35  


兩岸政治議題需要適時觸發
  中評社台北10月18日訊/“前天‘國安’高層藉由國際學術研討會,釋放出兩岸啟動政治性對話前,台方必須處理並完成‘三項準備’的訊息,進一步揭示台灣關於兩岸協商進程繼續向前邁進的思維,值得兩岸政策人士高度重視。”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兼任資深研究員黃介正今天在《聯合報》“兩岸政治協商的起手式…” 分析此一變化。文章內容如下:

  在台灣亞太和平基金會與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合辦的學術研討會中,與“國安”高層公情私誼均篤的趙春山教授,以亞太基金會董事長身分提出:兩岸完成簽訂ECFA與MOU、台灣內部內對政治談判的共識、以及國際社會理解的“三項準備”,讓我們觀察到政府現階段思考推動兩岸政治協商的關切重心。

  兩岸雖然在過去一年半的三次談判中,就獲致了九項協議與一個共同聲明的重大進展,但那些畢竟是累積多時且比較容易收割成果的議題。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則是攸關台灣在區域經貿版圖演變中維繫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兩岸共同開展多層次、多面向經濟關係的指標,更是雙方能否邁向其他框架性協議的試金石。

  如果兩岸能在對等、互利的原則下,儘速完成第一個架構協議,必將有助於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進行框架性處理的信心。而此種以實踐來檢驗,由實惠來支撐的經驗積累,自然會逐步營造台灣對於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共識,也可以讓國際社會瞭解兩岸在以談判代替對抗後,可以從零和競爭轉換為雙贏多贏的典範創新。

  馬英九與對岸的胡錦濤主席已經多次公開宣示,期待兩岸得以逐步開展政治性對話,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並簽訂和平協定。我們不認為兩位領導人的目的,僅僅在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或是創造本身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功績遺產;而相信兩人係出自於揚棄以武力解決爭端,以協商談判處理雙邊政治關係的務實思想。

  關心兩岸關係的台灣內外人士應該瞭解,目前兩岸所提出政治性對話的主張,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新階段的開端,不是兩岸政治關係的最終解決;是兩岸和平共處的原則探討,而不是台海雙方統獨關係的最後審判。換言之,政治性對話不是毒蛇猛獸,不是誰被誰出賣,更不是具有時間表壓力的談判;而是雙方為共存共榮追求更為穩定的和平環境所進行的前瞻性磋商。

  兩岸政治性對話開展前,可以由包含海基、海協兩會在內的眾多管道,分層次、依議題、逐步的進行接觸與討論。雙方策士亦應該儘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知兩岸分治的事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體諒對方內部環境的需求,為兩岸政治的關係找尋出可持續的階段性(modus vivendi)和平協議構想,供兩岸人民與國際社會檢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