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用創意打造香港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09-11-01 11:48:15  


創意需有特色,模仿很難成功。
  中評社香港11月1日訊/“創意文化產業講求歷史底蘊和生活習俗。”“香港在發展創意文化時可以名正言順地從中國歷史和社會生活發掘素材,貼近市民的生活,才會更親切、更為永久。”《大公報》今天登出上官泰芙的文章“用創意打造香港優勢”,提出上述觀點。文章內容如下: 
 
  新加坡在聖淘沙耗資建設的“環球影城”,目標是首年可接1300萬名遊客。創意文化產業講求“創意”,將別人的東西搬字過紙,不是那麼偉大的情事。香港在發展創意文化時可以名正言順地從中國歷史和社會生活發掘素材,貼近市民的生活,才會更親切、更為永久。

  新加坡一直成為本港旅遊業某些人的假想敵。比如上次新加坡賭業解禁,本港馬上有人驚呼香港會失去優勢;新加坡在聖淘沙耗資建設的“環球影城”,目標是首年可接1300萬名遊客,預計4成是新加坡本地遊客,6成來自海外(包括了香港客約20萬人)。新加坡的“環球影城”,包括了電影“變形金剛”主題景點及賭場、酒店、餐館、海洋館、水療度假中心等等。

  消息傳開,本港有關當局和一些人士馬上擔心新加坡會把香港遊客“搶去”。這樣的可能性很小,畢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勢,不是說要搶就搶得去的。“緊張心態”是香港某些人的狀況,更叫人覺得不當的是,香港某些發言人最喜歡在“數據”上做文章,像香港書展每年的入場人數,就成為香港書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固然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問題,但有時候數據只是一種包袱,或反映的只是表面現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質。新加坡旅遊當局說的“1300萬名遊客”也只是一種粗略的預計,一方面未必那麼準確,另一方面未必反映事物的本質。

                   娛樂設施 須具創意

  香港特首的新施政報告,提到發展6大產業,其中文化和創意行業被列為重要的一項。如果以此來衡量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娛樂設施,都距“創意”兩字甚遠。香港迪士尼樂園屬主題公園,如果不去考慮和深究其文化內涵和創意“指數”,當然又會一股腦兒迷失在“入場人次”的怪圈當中,將焦點放在盈利的多少。這兒不反對富有特色的文化最終會成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說法,更贊成任何國家和地區的娛樂、旅遊事業是否賺錢始終是衡量其他好些行業營業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總之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必須兼顧;本文反對的只是對“文化和創意行業”的言行不一、名實不符的理解和做法。不是說美國文化霸權最盛大嗎?荷里活麥當勞、迪士尼這幾樣成了其文化“堅不可摧”的強有力符號。一方面我們不服氣,在理論上對其狠批,另一方面我們向其買專利權,搞香港版迪士尼、上海版迪士尼。美國一些專家想必一方面讀我們的批評文字,另一方面看著迪士尼樂園在全球幾個重要國家大城市一個緊接著一個建成。每年入場人數越多,意味著其推銷該娛樂貨色的手法越成功。這方面,我們不能不欽佩日本:他們建立東京迪士尼時間甚早,但對於本身的文化品牌從未曾放棄過且努力推廣,在動漫方面的發展堪稱世界第一。現今誰不知叮噹、阿童木、吉蒂貓……?照說他們的食文化,遠不如中國食文化的源遠流長,但僅在香港一地,日本食文化發展甚快。

                  變形金剛是美國的

  如今在香港,誰不知壽司、三文魚?我們又如何?只講求吸引更多遊客,希望香港迪士尼再度擴大,從不去研究它屬於什麼文化。我們的推銷已夠盡力,是否有必要全力以赴?新加坡在聖淘沙搞起環球影城,弄什麼變形金剛,我們著什麼急呢?在香港少了變形金剛,對我們的下一代又有什麼損失呢?如果說米奇老鼠、唐老鴨已成為全球孩子喜愛的卡通人物而算是“共同精神財富”的話,那麼將變形金剛等近期才上銀幕的機械那麼快被捧為經典,是否有點操之過急呢?新加坡心甘情願為其推波助瀾,我們香港在創意文化上倒不是沒有自己的東西,又何必去買人家的東西呢?

  這不能不“扯”到“文化和創意產業”的內涵了。對這一產業的特殊性缺乏理解和共識,勢必會出現上述的成為推動他人文化的鼓手,而非屬於我們的文化的播種者。

  創意文化產業講求“創意”。所謂創意,也即創造性和新意。將別人的東西搬字過紙,或買下人家的家當,擺設成自己的門面,都不是那麼偉大的情事。缺乏創意的“創作”令人鄙視和厭倦。舉一個就近的例子。目前香港的書市,就充斥了內容淺薄的所謂“校園小說”,因為內容毫無突破之處,封面風格又大同小異,已令讀者十分厭倦。

                     本土習俗才更吃香

  同樣,假如全球200多個國家都搞迪士尼樂園,試問世界的文化娛樂豈不是變得很乏味?近幾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著作大抵未必暢銷,但因為內容獨特,充滿獨創性而獲獎。創意就是將一人、一國或一地區獨一無二的寶貝拿出來啊!

  創意文化產業講求“本地意識”。以我們香港來說,茶餐廳、涼茶、粵曲、劉以鬯的《酒徒》和《對倒》、麥嘜和麥兜等等都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為他地所沒有。這些事物、文化充滿了香港地域色彩和香港意識,為大家所認同。想搞主題公園,為什麼不搞一個“麥嘜和麥兜”的主題公園或相關的館,而非搬美國那一套不可呢?

  創意文化產業講求歷史底蘊和生活習俗。像美國迪士尼的設計,就有一大部分體現和反映了美國早期一些大城小鎮的歷史和生活。內地和香港在發展創意文化時可以名正言順地從中國歷史和社會生活發掘素材。中國四大名著本就可以演繹成豐富的主題公園,可嘆中國國力長期處於弱勢,文化上要翻身打入國際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再加上妄自菲薄,恐怕以後香案上拜關公會改為拜變形金剛矣。創意文化要貼近人民的生活,才會更親切、更為永久。

  因此,新加坡搞環球影城,我們香港未必要模仿。不模仿反而是一件好事。畢竟它太缺乏創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