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國學院和國學熱的反傳統

http://www.CRNTT.com   2009-11-06 10:54:22  


清華學堂,1925年,學校曾在此設立“國學研究院”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訊/《東方早報》今天刊登青年學者郭宗吾的文章“國學院和國學熱的反傳統”,文章表示,“清華大學國學院因為承繼了一個‘老’的聲名,使我們有了更多更大的想象,希望它能對現行體制有所衝破,而回歸一點傳統的純粹或純粹的傳統,但是,‘國學熱’背後的權力與利益摻入,又使我們對恢復傳統有了更多更深的擔憂”。其內容如下:

  2009年11月1日,經過較長時間籌備之後,清華大學國學院終於正式成立了。此前,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已經先期設立了國學院。今天,幾乎所有的國學院都援引1920年代清華大學短暫存續過的國學院(1925-1929),來作為某種精神接續或合法性的根源。這次,清華大學更是理直氣壯地聲稱將繼承老清華國學院的傳統,以推進國學的研究與發展。這是持續的“國學熱”歷程中,一個新的“里程碑”,又引起我們對“恢復傳統”的新一輪想象。但這一想象,一經反思,其間意味則可能充滿扭曲或反諷。

  所謂繼承而進一步發展,其實質,用新任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中國主體、放眼世界”。這是一個抽象的原則。而比較關鍵的是,它在體制上如何實現呢?陳來教授說,在體制上還要再摸索。在具體工作上,主要是出版《清華國學文存》,將老清華國學院導師以及幾十個學生的文獻搜集整理出版(另外,還要辦一些講座和會議)。從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抽象原則,下降到具體的工作上,其間有一個很大的反差。如果仔細看看清華大學副校長在國學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從中可以抽取出若干關鍵詞匯,然後連綴起來,似乎就能看到何以會出現這個反差。

  副校長當然是現在的體制的象徵,其講話的要害就是借用老清華國學院的名義,來促進清華大學文科的發展,具體方式上是由各方學者、教授來完成一定的研究計劃、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這裡點出了現行體制的兩個重要方面:一是科研計劃或科研項目,一是研究成果。眾所周知,科研計劃或科研項目與科研成果的評定,在今天這個體制下,往往包含著具體利益的分割。由此,我們很懷疑,依從於既有體制而關注利益瓜分組建起來的新清華大學國學院,是否能恢復老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傳統,更遑論其最終所指向的“吾國固有之傳統”。

  而上個世紀的清華大學國學院的突出之點是其在體制外的特殊性,即它突破了當時考評的體制而組建起來(梁啟超向校方推薦陳寅恪就被傳誦為經典“特例”)。它的目標,恰恰就是要突破當時湮沒傳統的新體制限制,而培養“學無中西而又以中國文化為本”的傳統文化重建者。這其中的文化理念與具體方式,都拉遠了與當時體制乃至世風的距離。

  通過反觀老清華國學院,並對比今天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體制約束下的用語,與抽象的文化想象之間,存在太多繞不過去的疑問。也許,上個世紀清華大學國學院僅僅四年就停辦的事實,反而有一種不同意味的啟示。上個世紀的清華國學院,那是一些心存良好而純粹願望的人們(大師們),在體制及其利益之外建構的事業。當清華大學變成“國立清華大學”時,老國學院就分化進入了新體制下的系科之中。

  可以說,體制及其後面的權力與利益,在今天的“國學熱”中扮演著核心的作用。我們當然承認許多專家、學者內心真誠的善良願望與憧憬,但是,“國學熱”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則是權力與利益參與其中的結果。

  在轟轟烈烈的“國學熱”中,作為現行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如何實現他們的利益呢?

  首先,作為體制權力的掌握者,有的人需要新的對自己所掌握權力的言說與辯護,以便穿上一層新的外衣,獲得更為深厚、寬廣的認可與支持。他們通過推動“國學熱”獲得這種認可與支持,並同時在“國學熱”的展開中獲得更大、更穩固的對權力的掌控。思想和學術對權力的依附,在傳統中似乎就是一個很基本的現象。“國學熱”最初好像有著對權力拋棄傳統的反叛,但是,最後走向卻是一個與權力附和的老傳統。

  其次,“國學熱”過程中,一個典型的事件是幾所重點大學都舉辦了面向富豪的所謂“國學班”,一方面,國學直接用自身的名義毫無羞恥地指向金錢的攫取;另一方面,那些通過各種手段(無論合不合乎道德與法律)而占有了財富的人,通過用錢來交換的方式,似乎為自己披上了傳統文化儒雅的外衣。他們在文化外衣的包裝下,可以進一步占有更多財富。就這點而論,今天的“國學熱”還是有所創新的,它摒除了傳統學問對於金錢的蔑視與貶低。

  最後,“國學熱”中的文化人,也是一個值得考問的群體。有一個時期,文化人,尤其傳統文化的研究者,要使用一些新的觀點和方法來進行研究,他們與權力和利益還是離得比較遠的。因緣際會,時代發展迅速,傳統文化得到了重視,傳統文化的研究者似乎也就得到了新的春天。當隔得遠時,傳統文化研究者清貧但似乎還守護自己的價值和獨立性。但當權力和利益與國學糅合一起時,原有的那些價值守護和獨立性,就被汹湧的洪流裹挾衝走了。說不清楚是原有的文化人轉變了立場,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虛假文化人淹沒了他們。總之,在今天的“國學熱”中,作為傳統文化研究者的文化人、學人,重新將自己變成了傳統的樣子:成為權力與利益的依附者並由此依附地位獲得更多的權力與利益。

  國學已經熱起來了,還將繼續熱下去。清華大學國學院因為承繼了一個“老”的聲名,使我們有了更多更大的想象,希望它能對現行體制有所衝破,而回歸一點傳統的純粹或純粹的傳統,但是,“國學熱”背後的權力與利益摻入,又使我們對恢復傳統有了更多更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