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海峽兩會互設機構將是兩岸關係大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0-01-29 08:31:19  


 
  最令人注意的是鄭立中昨日的一句表述:“海協會在兩岸關係發展和對台工作中具有不同於一般民間團體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大陸方面唯一得到授權與台灣方面進行談判並簽署協議的民間團體”。此顯示,大陸方面是要進一步確立海協、海基兩會在兩岸民間談判階段中的定位和地位,亦即是海峽兩岸的協商在尚未進入官方正式接觸、談判階段之前,仍將以海峽兩會為平台,不應再搞甚麼“複委托”以至是“另授權”。前者,是陳水扁當政時期既希望能恢復兩岸協商但又要“半廢”海基會的小把戲;後者,則是馬英九當家後,執政團隊內有個別人不知出於何種心理或考量而要繞開海基會的餿主意。現在鄭立中重申海協會是大陸方面唯一得到授權與台灣方面進行談判並簽署協議的民間團體,等於是阻截了台灣方面任何意圖以海基會以外的團體來與海協會進行“對等”協商談判的小動作。這不但是涉及到維護海峽、海基兩會的定位性質權威及獲授權公信力的問題,而且也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海峽兩會協商的制度化和機制化、常態化。

  鄭立中此段談話的另一個亮點,是使用了“談判”一詞,連同他在同一個講話中提及“海協會將加強對兩岸談判問題的研究”中也有“談判”二字,這顯然是要大力樹立海峽兩會的所有商談活動“正當性”。此前,馬政府為了要做“全民總統”,減輕泛綠群眾對自己“賣台傾中”的疑慮,使用了“磋商”、“會談”等詞彙,甚至於連過去已固定下來的詞匯模式“汪辜會談”、“唐焦會談”也不用,而是改為“陳江會”,硬將一個“談”字拉了下來。大陸方面為了遷就,也不得不有所“退步”。如今,鄭立中藉向海協會理監事會作會務報告之機,為兩會談判“正名”,彰顯海峽兩會之間的會談,不管是使用什麼樣的詞匯,都是正式談判。這顯然是要“拉高”兩會會談的層次,至少是要回復到當年“汪辜會談”、“唐焦會談”的“會談”模式。

  鄭立中在談到海協會今年內的工作時,還有一項是著手研究兩會互設機構問題。此顯示,大陸海協會為尋求“突破”,終於接過海基會一年多前拋出的這個“球”,並因勢利導,透過兩會協商將之常設化、常態化,機制化、制度化。這是面對和因應未來兩岸許多不確定和複雜因素的一個重要決策。

  其實,大陸海協會在這個問題上最初的“突破”,只是由香港中旅社在台灣設立辦事處。實際上,在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二日的第一次“陳江會”上,陳雲林建議由中國旅行社在台灣設立辦事處,為台灣居民代辦受理申請及代發“台胞證”的業務,以方便台灣居民到大陸旅遊、探親、公幹。而由於“互設代表辦事處”本來就是海基會的既定目標,江丙坤聽後就順風駛理,將之擴大化為“兩會在對岸互設辦事機構”。“陳江會”結束後,馮定國在向媒體透露這一“最大賣點”時,又進一步擴大為代表機構“可發出簽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