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智利地震檢驗體制:失控國家VS失靈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10-03-02 10:55:20  


 
  智利和海地地震的不同結果,與兩國的經濟體制也高度相關。1973年智利皮諾切特上台之後,大力推行市場化改革,保護私有產權,解除政府管制,這使得智利經濟在1980年代高速發展,成為拉美發展最快的國家。皮諾切特的經濟遺產在智利民主化之後仍然延續,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使智利成為拉美地區的亮點。而海地自獨立200年來,私有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鼓勵搶劫政治而不是市場主義,海地發生過30多次軍事政變,市場環境惡劣,這使得海地淪為西半球最窮的國家。

  智利高質量抗震房的普及,需要大量的鋼材、優秀的工程師和地震學家,這些都屬於長生產結構的投入。比如,形成一個優秀的地震學家群體,就需要花幾十年時間。只有在經濟相對繁榮、資本積累較高的國家才能實現這樣的長生產結構投入。人們對未來有穩定的預期,才願意儲蓄資本。同時,穩定的產權保護讓人們放心地建設穩固的住房。

  海地坐落於北美板塊與加勒比板塊的主邊界上,是地震高危帶。海地雖然250年未遇大的地震,但飓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卻在頻頻侵害這個國家。但是,對於身處動蕩環境的海地人來說,像智利那樣培養工程師、地震學家是窮人的奢望。他們更急需的是解決當下的生存問題,而不是建造牢固的房子。更需要改革政府和制度,保護產權和建立市場機制,引入“看不見的手”。

  在拉美,多數國家遇上大災,都沒法像智利這樣表現搶眼。智利雖遭此大災,僅僅暫時“失靈”而已,完全有實力快速恢復,它的拉美明星地位不會動搖,只緣於它的傳統過於珍貴。(作者:鄧新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