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從番禺反燒事件中捕捉公民社會曙光

http://www.CRNTT.com   2010-03-08 13:54:47  


 
  談到這點,我再補充一個例子,我前面講過,番禺反燒事件爆發之前,李坑事件一直不為人知,那麼多悲劇,只能讓李坑村民默默承受。李坑垃圾焚燒廠是具有標本意義的一個廠,因為它是國家級的示範工程,是廣州當局反復宣稱的,一座引進了外國先進設備的現代化的垃圾焚燒廠。但它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沒有人關心,因為我前面講了,那時大家沒有那麼一種公共關懷,沒有那麼一種同病相憐。但是番禺反燒喚醒了大家的這種公共精神、公共關懷,喚醒了大家的同病相憐。剛開始可能也是出於策略,大家突然想起李坑,就去看看李坑到底怎麼樣?最後才發現李坑那麼多血淚故事,跟宣傳完全是兩個版本。然後,番禺業主跟李坑居民之間的橫向聯繫,他們的自由交往,自由集結,他們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就開始了。

  總之,番禺反燒不只是垃圾處理問題,它有強烈的外部性,公共性。但它是不是就沒有任何遺憾呢?也不是。在我看來,最大的遺憾就是現在的討論空間還不夠。我參與過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主題就是垃圾焚燒。節目做完後我信心滿滿地等著收看,但最後得到消息,節目居然被和諧。我唇槍舌劍兩個多小時,全都是浪費表情。如果不是因為討論空間有限,番禺反燒本來可以對解決全國的垃圾焚燒問題有一個更大的促進。怎樣促進呢?我再舉一個例子,我主張的垃圾處理方式是多元方式,多元當中,占主導地位的應該是垃圾分揀。但有朋友提出,垃圾分揀對中國人來說太難,為什麼?就有一個公民素養的問題,我說這其實不是問題。比如說,如果我們出台一個全國統一的政策,這個統一政策針對全國所有的消費品的製造商,你必須對你的產品包裝做標識,標出你的包裝屬於哪一類,提示你的消費者把商品買到手就知道往哪扔,這麼一來垃圾分揀還有什麼好難的呢?垃圾分揀不難在所謂公眾素養,難只難在那個全國統一政策如何出台。如果沒有我剛才講的促進作用,那個全國統一政策根本就出不了台。而促進作用只能來自對垃圾焚燒的全國討論,沒有全國性的充分討論,沒有這麼一個公共推動的過程,垃圾分揀應該是垃圾處理的主導方式的這麼一種主張,就不可能占上風,我主張的廠家強制標識的全國統一政策就不會有人想到,不會有人去做。

  公共討論的意義在哪?就是形成底線共識。作為一場公共討論,番禺反燒最大的收穫就是形成了垃圾分揀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垃圾分揀第一優先的底線共識,進而改變了原來盲目推行垃圾焚燒的公共決策,先做垃圾分揀的試點。這本來是一個經典的案例,一個理想的契機。如果公共討論的空間足夠開闊,可以充分延伸,那麼它的這種建設性影響就不會限於番禺一地,就不難形成一個關於垃圾處理的全國性的底線共識,改變全國性的公共政策。但事情走到這一步,就遇到了瓶頸,即體制瓶頸。體制瓶頸不突破,公共討論的空間就始終難以延伸,公民社會的發展就始終很困難。這個瓶頸問題,顯而易見,已經是制約中國公民社會成長的致命問題。(作者:笑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