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以成敗論英雄的民族沒有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0-04-24 09:22:33  


 
  所以呢,做任何事情,哪怕是該做的正確的事,也得要有分寸,在哲學上講,這就是度。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這個“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最後一個字是“讓”,謙讓。這個社會總有競奪,競奪總不能以力量為唯一勝算,總不能以據為己有為唯一目標選擇,那人類社會就變成叢林了。所以,人類一定要學會“讓”。

  《論語》第九章有這樣的記載:

  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只要見到他們,即使是少年,孔子也一定站起身來,等他們經過;經過他們面前的時候,一定恭敬地邁小步快快走過。

  對待不幸的人或弱勢群體,聖人內心一片仁慈,行為一派恭敬。

  再看下面的一則: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15.42)

  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邊,孔子說:“台階到了。”走到坐席邊,孔子說:“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後,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那裡。”

  古代的盲人樂師都有“相”,也就是都有扶持他走路的人,按說不必孔子指點。但是,孔子看見盲人進來,馬上眼睛就不離開他的一舉一動,並隨時予以提醒。雖說於對方不一定必要,但是,於自己,卻是一種自然的關心與牽掛。生活中,我們也發現:羅嗦的人,往往是內心善良之人,他的羅嗦,乃是出於一種極為殷切的關心與不放心。

  所以,我們看到,父母似乎總是羅嗦的,而子女總是厭煩羅嗦的。可是子女一旦成了父母,馬上又開始羅嗦了。

  這個盲人樂師,雖然看不見孔子的面容,但是聽著孔子溫和關切的提醒,他的內心,豈不感知到一種溫暖?

  就是兩千多年以後,我們讀到這一段,孔子對盲人無微不至的關照,一一指點的愛護,那種場景也還是如在目前,那種聖人的慈祥,溫暖和感動著我們的心靈呀!

  其實,當場,就有一個學生被感動了。那就是子張。

  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問:“老師,您剛才對待師冕的言談舉止,就是與樂師講話應當的方式嗎?”

  孔子說:“是的,這就是幫助盲人的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