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第三黨發展艱困:“少數”而非“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0-05-16 10:56:41  


台灣第三勢力一直是“少數”但成不了“關鍵”
  中評社台北5月16日訊/“三黨在創黨時,也曾自我勉勵,都希望成為“關鍵的少數”,但就是這樣的心態,愈讓自己成為少數,而非關鍵,選民最後祇能失望以對。三黨要在五都市議員皆提出人選,先決條件在於有沒有利用時間去耕耘,唯有經過時間的磨練,才有大展身手的機會。”《新新聞》新一期登出王可莉的文章“自我設限靠藍綠 第三黨誰能出頭? 新黨、親民黨、台聯黨,競逐五都少氣魄” ,文章內容如下:

  很多人會問,台灣第三黨有沒有發展空間?其實,這是個數學問題,首先所謂的“空間”定義,就大有討論的餘地。一般人都以“得票率”、“席次”來界定政黨的空間,如今台灣政黨數目與聯合國“國家”數差不多,大多沒有民意代表的席次,甚至不參與選舉,但是他們還是自得其樂。

  基本上,對於“政黨”,學界定義政黨擁有執政企圖心,想要在政治上發揮影響力;至於“空間”,是指其主張與政策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共鳴,而非祇針對特定族群與團體謀福利。

  在台灣,絕大多數民眾已經厭倦兩大黨,也希望能夠有強力的第三黨可以選擇及投靠。但是,第三黨雖然不斷出現,卻一再鎩羽而歸,近年來最早的例子就是趙少康等人呼群保義成立的新黨。之後,宋楚瑜因“總統”大選失敗進而籌組親民黨,李登輝也在離開國民黨後,成立台灣團結聯盟,然而,命運都讓他們祇能淪成小黨,在政治上愈來愈沒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四○%選票,仍屬兩大黨

  曾經有人樂觀地說,國民黨與民進黨各自擁有三○%的穩定支持率,其餘的四○%,都是第三黨的空間。這樣的說法,當然與事實不符,祇能當作第三黨自我惕勵的勉勵。

  台灣除了國、民兩大黨,若是出現第三大黨,三大政黨交手對壘,第三黨的優勢何在?首先要比的除了黨章、黨綱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三大黨的主帥是誰?誰的名號響亮?接著再比較運籌帷幄的軍師,然後是哪個政黨擁有最多驍勇善戰的帶兵將領。

  當然,舞弄文字人人都會,政黨文宣也都能寫得冠冕堂皇,但是如果第三黨的“人”都是出自於原先的兩大政黨,那麼第三黨就缺少新鮮感,不容易跳脫原來政黨的框架,祇能淪為兩大政黨的附庸,如此載浮載沉的機率就大增。

  從近年來台灣第三黨出現後的演變看來,如今仍沒有撼動國民黨與民進黨原有的基本盤,顯然四○%的空間仍是屬於兩大政黨的區塊,祇是這個區塊並非固定,而是從藍移到綠、或者從綠轉到藍的分別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