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壓倒明王朝的最後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7-17 08:50:00  


汗青著《天崩地解:1644大變局》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訊/公元1644年,明亡清興,甲申之變,不僅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變故,也是歷史學家們的一大謎案。此間《新京報》日前登載汗青的評論文章“壓倒明王朝的最後稻草”指出,“在我看來,壓倒明王朝的最重稻草之一,是起於明中期的士人思想及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演變。”詳細內容如下:
 
  公元1644年,明亡清興,甲申之變,不僅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變故,也是歷史學家們的一大謎案。如果說,歷史學界真有“哥德巴赫猜想”的話,此段歷史,無疑就是歷史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300年來,關於此段歷史的叙述,汗牛充棟,明史學者汗青所著《天崩地解:1644大變局》,“想把壓倒大明王朝這匹駱駝的大草堆中的一部分,揀出來仔細翻看”。我們借助汗青先生的目光,重新打量這段歷史的細節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

  1 歷史表面的細節

  自明朝亡的那天起,就有無數人在評說它滅亡的原因。這些人中,包括了後來者清的數代皇帝,而乾隆的評論,因為刻在明長陵的石碑上,所以廣為人知,他說“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啓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話是沒錯。尤其他說明亡非亡於流寇這點,我是極贊成的。明亡於崇禎十七年的農民軍,於我看來確實是個很偶然的事件,中國歷史也因此在這裡戛然轉向。

  在歷史的偶然與必然這個問題上,我很推崇顧誠先生說過的幾句話:“統治王朝的建立和統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屬於偶然因素。只不過人們太習慣於把既成事實當作歷史必然,就本質而言,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顧’沒有多大區別。……如果把既成事實都說成是歷史的必然,那麼,學習和研究歷史就沒有多大用處。”

  發生於崇禎十七年的北京被破,其中偶然因素實在太多。

  譬如,如果崇禎一早從了李明睿的建議,在十七年年初就南遷或以太子南下,則即使北京城破也形勢大不相同;又若崇禎於北京被圍的那天夜裡出逃時,那根巨大而沉重的城門閂能被太監們舉起來,則也會是另一番局面;再如招東北關寧軍入衛北京之議,只要能早幾天定論,那麼李自成就將在北京城下遭遇明朝第一強軍關寧軍,他還能否破北京就大為可疑,要我說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又或者沒有曹太監私通李自成開了城門,以北京之堅要守幾年幾個月也許不好說,但多守幾天肯定絕無問題,到時吳三桂等人的勤王兵馬一到,以後局面的發展就完全不同了。

  還有很多可以如果的事件列出來,而且只要這其中任何一件事有一丁點變化,明王朝的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可問題就在於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偶然就是堆在一起發生了。於是,明朝亡了。

  乾隆評說明亡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公論。只不過,我以為這些都是具體事件,是現象,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根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