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農業遭遇“空心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8-02 07:47:25  


 
  然而,就中國目前農業發展現實情況看,大力推廣機械化仍然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長期滿足於 “自給自足”的小規模耕種,多數留守家鄉的農民將所承包土地視為安身立命之本,接受機械化生產方式需要經歷心理“適應期”。由於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技能掌握較為落後,留守村民對新科技產品的接受過程往往表現得較為猶疑。他們既渴望借助更加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產出量,卻又因信息不對稱而不敢斷然接受。對許多農民而言,村鄰的示範比專業人員推廣更值得信賴,封閉的思維慣性使他們對新生事物產生了天然抵觸情緒。

  另一方面,目前農機管理制度較為混亂,基層農機推廣工作難以真正到位。受經費不足、工作人員技能與觀念落後等因素的影響,作為“神經末梢”的鄉級農機推廣機構難以承載起技術指導、專業服務等本位職責。在部分偏遠地區,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嚴重滯後,沒有獨立的農機推廣機構,當地農民仍然處於閉塞的環境之中,更難言對農業機械化有所了解。

  文章分析,如何突破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瓶頸?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可供借鑒。20世紀40年代,美國率先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有力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也使其成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該國政府主要通過以下舉措實現了農業轉型——

  首先是法律保障。美國農機生產企業對產品質量負有法律責任,農機質量由此得到了良好的保障。歷經市場競爭,美國市場上誕生了約翰•迪爾、凱斯•萬國等大型跨國農機公司,其農業機械生產率高,性能先進,受到廣大農戶的歡迎。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出台了諸如休耕補貼、價格保護等多項政策法規,體現了對農民的重視和保護。

  其次是重視研發工作。由政府出資的美國農業研究服務中心的國家實驗室1937年建成,為農業科研、技術鑒定等發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據媒體報道,近幾年美國在穀物聯合收割機、噴霧機、播種機等農業裝備上開始採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監控作業等高新技術,農業出現了向精准農業方向發展的趨勢。

  其三,充分發揮各類農業服務組織的作用。在美國,農業合作社遍布各地,該非盈利性的機構向單個農場提供銷售、加工、信貸融資等各種服務,發揮出農業機械化運作“潤滑劑”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