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經濟改革不進則退

http://www.CRNTT.com   2010-09-28 10:13:10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文章“中國經濟改革不進則退”中指出,盡管社會改革成為當前中國的主體性改革,但經濟體制的改革並沒有完成。社會改革的目的不是阻礙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相反是為了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不過,現實並不是這樣。在很多方面,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沒有進步,而且還出現了倒退。該文詳細內容如下:

  如何深化經濟改革是今天中國面臨的一大問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從經濟開始。當經濟改革遇到了困難的時候,鄧小平提出要通過政治改革,一方面來鞏固已有的經濟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來促進和推動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在政治改革遭受挫折之後,經濟改革自1990年代初(確切地說是在鄧小平南巡之後)變成了主體改革。經濟改革非常成功,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在意識形態上,改革者解決了市場經濟的合法性問題。市場經濟脫離了往日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屬性,其工具性凸現出來。沒有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就不會有思想的大解放。市場經濟的合法性更體現在法律上,中國修改憲法,為不同的產權(包括私有產權)提供法律保障。經濟改革當然也表現在制度層面,經過1990年代的改革,中國確立了一整套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

  本世紀初開始,在“和諧社會”的改革目標指導下,改革的主體轉移到了社會改革,意在確立社會政策。社會改革成為主體性改革有其必然性。首先是要向社會還債。經濟改革一方面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另一方面也為社會造成了很多問題,收入分配差異過高,勞動者工資過低,環保惡化等等。要解決或者控制這些問題,已經大大超越經濟改革的範疇,而必須進入社會改革領域。再者,中國的經濟增長也需要進一步的動力。當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的時候,建立消費社會就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無疑,消費社會必須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不過,在通過社會改革尋求下一波經濟增長動力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經濟體制本身的改革。盡管社會改革成為主體性改革,但經濟體制的改革並沒有完成。社會改革的目的不是阻礙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相反是為了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不過,現實並不是這樣。在很多方面,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沒有進步,而且還出現了倒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