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湧:高增長低通脹時代一去不複返

http://www.CRNTT.com   2010-11-11 07:43:27  


 
  在過去,美國經濟一高速發展,各種公司就競相雇人,導致勞工緊缺,從而抬高了勞工的工資。到了90年代,雖然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因為中印兩國廉價勞工的存在,使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勞工喪失了討價還價的資格,自己的工作不被外包到國外就算不錯了。所以其工資無法像過去那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上漲。當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工承擔了一般日用消費品的生產時,這些產品的價格自然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降低而走低。這就是所謂的低通脹階段,是由全球經濟結構性的變化所導致的。但當中印兩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大幅度提高了對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帶動了全球原料的上漲。同時,美國因為石油危機的影響,把大量農地用於種植玉米,以製造乙醇等綠色燃料,侵奪了食品生產的資源。中印兩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勞動力的價格逐漸變高,也使世界1/3人口的食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肉食比重大增,養殖牲畜所需要的飼料開始和人爭奪農地。這些因素,自然導致了食品價格的上漲。石油、礦產、農產品等等,幾乎無所不漲。而且這一趨勢很難在短期內得以逆轉。這就是我所謂的高通脹期。

  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2007年就提高了35%,人民幣持續升值。中國產品開始變貴了。西方不少人說,中國已經從輸出低廉產品抑制通脹,走向輸出通脹。

  此種言論未免以偏概全。其實,在輸出通脹的同時,中國進口的通脹恐怕更多。在2003年到2007年全球銅需求量增長中,中國因素占了64%,在鋁需求的增長中,中國因素占了70%,鋅需求的增長則有82%是中國經濟所推動的。這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幅度,遠超出了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幅度。

  如果這樣的通脹得不到抑制,老百姓即使工資上漲,實際收入也並不會增多,甚至可能會造成購買力下降。通過政府的行政命令來抑制通脹,短期可以應急,長期則可能造成短缺經濟、地下經濟,最終得不償失。

  通脹並不僅僅是個民生問題,也是個關乎製造業生存的問題。如今中國還處於工業化時代,尚未進入後工業社會。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與工業革命前期非常相似,但現實條件則十分不同。首先,就國內市場而言,食品消費在老百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當高。這部分價格的上漲,對民生的影響特別大。錢如果全花在菜籃子上,購買工業品的能力就會大幅度下降,所謂“內需”不僅無法“拉動”,反而可能萎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