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影響台軍“國家認同”的矛盾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1-01-30 00:19:08  


台軍歷史淵源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曾具有“黨軍”色彩。
 
  台軍背負的歷史“包袱”與政治中立的現實需要互相衝突

  “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注17)為了贏得選舉,民進黨多次利用台軍“歷史問題”“造成輿論”,整個社會對台軍歷史上的“大一統”意識形態和“黨軍”色彩“念念不忘”、“窮追猛打”,使台軍和國民黨屢屢陷於被動。

  (一)曾經的“大一統”觀念,是台軍的歷史遺產,容易招致“台獨”勢力猜疑。

  思想觀念上,台軍曾經長期接受反對“台獨”、支持統一的政治教育,即使到了今天,仍舊對民進黨的激進路線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且,在“台獨”分子肆無忌憚推動“去中國化”的背景下,台軍“國家認同”教育中目前仍含有某些肯定中國文化的內容,例如,承認“國軍”的歷史與中國大陸不可分割,承認台灣與大陸同為中華民族,不少軍歌歌詞流露出濃厚的“中國氣息”,提及大陸時始終使用“大陸”“中共”字眼而非像民進黨那樣別有用心地以“中國”指代,等等。這些元素,令期待兩岸統一的人稍感欣慰,使謀求兩岸分裂的人如鯁在喉。

  因而,針對台軍歷史上的“大一統”觀念和行動,“台獨”分子屢屢挑起事端。因為,“統獨”問題上“政治中立”,並不是“台獨”勢力對台軍的最高期待,它們不但要求台軍放棄“統一”觀念和立場,而且更企圖讓台軍明確支持“台獨”,只是目前條件尚不具備而已。所以,民進黨對台軍殘存的“中國痕跡”總是耿耿於懷。傾向“台獨”的《自由時報》就曾這樣表達不滿和無奈:“不是軍人不愛台灣,而是近百年來‘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軍’的魂魄依然躍動於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生命體內,一些年輕的軍官又在摻雜各種與‘中國’(她幾乎無所不在)相關的文化因素或教育成分,無端變造出個人不明不白的‘國家認同’。”(注18)

  再比如“柔性政變”風波發生時,《聯合晚報》發表“軍方價值大考驗”的社論說:“平情而論,阿扁‘總統’的‘柔性政變說’,是選舉語言,不無誇張扭曲。但軍方將領面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巨變,還遠未走出過去國民黨獨大時期樹立的建軍理念,也同樣該檢討,要反省。”(注19)

  可見,關於台軍歷史問題的爭執表明,台灣政壇上的對立雙方,雖然“軍隊國家化”的口號喊得很響亮,但尚未建立起對軍政關係的基本信任(即使有,也算不上成熟),一旦出現問題,便為一己之利,對其片面解讀,刻意誇大或掩蓋事實,根本無法理性地看待問題,無法對台軍基於歷史傳統的做法表示尊重,妄談軍政關係法制化、制度化;而且,每逢選舉便肆意炒作軍人干政議題,並總能引起不少人的激烈反應,反映了島內對台軍政治立場“有期待、沒信心”的複雜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