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政府創造公平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2-18 09:03:19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義平教授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訊/經過金融危機衝擊後,全球各經濟體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到底應由誰來選擇哪些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中國經濟時報日前就此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義平教授。他表示:產業發展應在遵循最基本的投入產出等原則的前提下,對於關鍵性產業、大型裝備製造業,國家可以給予必要的支持,而大量競爭性的產業應當讓市場去選擇,政府的職能是為此創造條件。文章如下。

  問:在你看來,誰來選擇這些產業?是政府來選擇,還是讓市場選擇?誰是創新的主體?政府是創新的主體,還是企業家、市場?

  李義平:在中國這個特殊的體制下,對於關鍵性產業、大型裝備製造業,國家可以給予必要的支持,而大量競爭性的產業應當讓市場去選擇,政府創造條件。為什麼讓市場去選擇呢?因為每個人對產業的感覺、對機會的感覺不一樣。企業家可以從這里面找到產業生長的機會,政府官員和學者可能就不行了,以娃哈哈為例,當年讓發改委主任去感覺的話,大概也不會感覺到一個小孩兒喝的東西居然會成這麼大的氣候。據說,當李書福把摔壞的摩托車組裝起來時,那一刹那他想到:既然造摩托車不難,那麼造汽車也就不難了。這似乎是憑直覺,但這種直覺是生活閱歷的積累。所以這個選擇是企業家的選擇、市場的選擇,是他們以敏銳的觀察能力做出的判斷。

  講到創新,絕對是企業家、企業的創新。美國學者錢德勒寫過《大企業與國民財富》,他發現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創新都是美國的大企業積蓄了大量人才,瞄准了需求,這樣的創新很有效果,很有市場前景,是真創新。還有一種創新是“偽”創新。真創新是瞄准市場的,偽創新是做給人看的。

  讓政府選擇會如何呢?政府的約束是軟的,缺少與市場經濟相關的信息,以及追求任期內輝煌政績的衝動,追求首先是最大、最亮、最輝煌。很多地方政府不惜重複建設、不惜舉債,經濟發展就是上項目,把上項目等同於經濟發展。目前我們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地政府已經提出來上新的項目、上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如今的新上項目肯定比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含量高,但是只要這些項目沒有創新,只要這些項目不計成本,依然是粗放經營,依然沒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是用政府手里的財政收入去喂大他們所選的企業、所選的項目。

  亞當•斯密指出:“關於可以把資本用在什麼種類的國內產業上,其生產能力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夠判斷的比政治家、立法家好得多。”他強調,“千萬不能把投資的權利交給大言不慚的國會議員。”意思是國會議員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國會議員花的不是他的錢。

  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就是因為政府欲栽之花不符合經濟規律。

  然而,產業的選擇和升級離開了政府也是斷然不行的。政府完全可以在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大有作為。政府要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美國產業的成功在於市場的選擇。韓國雖然有政府的支持,前提是你要在國際上打得贏政府才支持。台灣也是這樣,他們基本上沒有政府資本,他們自己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原來是農副產品,然後又是現代產業,都是企業家個人選擇,是選擇到一定程度後政府加以歸納、加以總結、加以認同。

  中國的問題是政府管得太多了,我們對市場經濟有點葉公好龍。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渡過危機的一個重要辦法是減少政府規制,中國是不斷加強政府規制,不斷地加強審批,不斷地跑“部”前進。市場經濟的全部魅力在於公平競爭,政府需要更少的審批和更多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