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強:打破“體制內”的特殊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11-03-05 10:03:34  


 
  新京報:戶籍和“體制內”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互為條件,互為結果。

  李強:但是為了理清思路,最好不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不然容易搞糊塗。戶籍制是一個單獨的問題。

  當然,戶籍和“體制內”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就是說它是利用這套制度來決定誰能得到資源,和誰不能得到資源,體制內、體制外也是這樣。

  所以,問題的核心還是資源占有,如果戶籍不跟資源占有結合的話,戶籍就失去意義了。包括這次買車搖號,必須得是北京戶籍,外地人就有納稅時間限制。“體制內”同樣如此。

  新京報:大量的年輕人都奔向“體制內”,盡管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理性選擇”,但有媒體稱這是中國人才的巨大浪費。

  李強:我曾經在文章中引用法國思想家聖西門的一段名言:“假如法國突然損失了50名優秀的物理學家、50名優秀的化學家、50名優秀的數學家、50名優秀的音樂家、50名優秀的作家、50名優秀的工程師,將使法國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屍;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沒有用自己的勞動促進科學、藝術、工業進步的王公、議員、省長、主教等,這並不會給國家帶來政治上的不幸。”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有這個涵義,一個社會如果在擇業上引導人們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價值,那麼將會增進整個社會的福祉。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機關人員膨脹過快,增加了全社會負擔,如果“擠入公門”的就業選擇繼續推波助瀾,是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

  來源:新京報 2011年03月05日04:5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