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藥家鑫殺人案:李玫瑾挨罵與孔慶東受捧

http://www.CRNTT.com   2011-04-06 09:31:51  


 
  客觀地說:藥家鑫的犯罪行為,不僅給被害人的家庭帶來巨大的絕望與痛苦,同樣,也給他自己的家庭、給他自己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絕望與恥辱。我想,只要已為父母的人,這句話一定能夠理解!

  我早在兩周前的遼寧衛視點評此案時,就已經談到我們教育中的嚴重問題,尤其是對生命敬畏的教育。但我當時仍有幾個疑問:第一,他為何隨身帶刀具?第二,他家是否有農村人,為何他對農村人如此態度?第三,他有一個什麼樣的成長背景造成就了他如此的心理問題?第四,他在扎被害人時,早期說是8刀,法庭說是6刀,我當時的疑問是:他撞人後又扎人,被害人有的只是呻吟和慘叫,他是如何在這種聲音中扎了那麼多刀?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於是,當央視記者告訴我要點評這個案件時,我認真地草擬了20道問題讓他們帶去了解。

  在我看到答案之前,我對他的心理問題有一個基本判斷:他的觀念有嚴重缺陷,他的社會情感和性格有嚴重缺陷,但是這些判斷仍不能回答我前面的疑問。直到我在新聞1+1錄制中,我才看到他在法庭上的回答,我才明白他的問題所在:

  他的家庭在中國有千千萬萬,曾做過軍人的父親與本份的母親,靠著自己辛勞的工薪,養了一個兒子,寄予了多少的厚望,尤其做過軍人的父親,幾乎拿出管理軍人的模式來管教這個兒子,藥在接受我的問題提問中,許多回答證實了我的判斷:他幾乎沒有記住父母常說的話,即沒有愛語嘮叨形成的觀念,他從小到大有的就是不斷地練琴、在地下室練琴,剩下一點時間又是父親給補習功課。

  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其他的接觸,尤其是沒有與夥伴的玩耍,沒有生活的感受,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甚至他講:在去自首的路上,他阻止母親給父親電話,因為他太怕父親了……,當母親告訴他:父親嚴厲的外表後面其實很愛他,甚至非常為他自豪時,他才答應去自首。從中我看到的是: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甚至是身邊的父愛……

  現在的問題是:他的生活裡有什麼?他知道些什麼?——回答很簡單:有的只是練琴(這是一種技能動作);知道的只是對父親的懼怕、別讓父親斥責……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多麼普通、又是多麼典型的嚴父慈母的家庭?藥家鑫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與努力,他的鋼琴考過十級,他還以出色的成績進入音樂學院……,如果不出這起案件,有誰會質疑這樣的家庭教育有問題??

  問題還在於:他在這起犯罪中:前沒有犯罪預謀,後沒有正面衝突,帶刀是因為他第一次去較遠的城郊結合部教琴,他怕他自己顯得年齡小,又開一輛新車而被人搶劫,於是,當天買下這把刀,他說,當他在黑暗中撞人後,走近被害人,只聽到呻吟,於是,腦中出現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話……他說:想都沒想都持刀扎向被害人,多少刀他自己也不清楚,然後跑向自己的車逃走,走後他不知道扎過多少刀,怎麼扎的,被害人是死是活也不知道……

  分析到這大家能否明白:他的犯罪行為“目的”很明確——擺脫麻煩,但是,他的“動作”為何是這樣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停頓?一下子完成?

  我這一分析是想說明:他的父母花費了那麼多錢培養這麼一位彈鋼琴的兒子,結果是:只有技能,沒有情感;只有動作,沒有觀念;只有逃避,沒有底線;他的行為是在沒有任何殺人示範、也沒有相似的訓練(如特種兵可能有相似訓練),幾秒鐘內,一下子就是8或6刀,這種動作方式難道與他平時練琴無關嗎?難道與當今社會中許多將藝術變成機械行為的教育無關嗎?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時,經常要從他們在現場的犯罪動作中找出他平時的生活背景或影子,從而發現嫌疑人的生活範圍與特征,描述出一個從未見過的嫌疑人,我認為,藥的作案行為與他平時訓練最多的行為有關——這一分析完全是正常的專業分析,是發現他行為問題的由來,我不明白:這一分析怎麼就成為:將扎人動作與彈鋼琴相比,將殺人稱為藝術?——後面的話本來就不是我的話,更不是我的意思,諸位憤怒的網友與先生們:您們不能將您們想象的東西加在我的話語後面,然後,對”此話+我“進行轟炸!我不能接受您們這種批判。

  藥家鑫的案件,真正有點評價值的不在於他本人將受到什麼處罰,而在於我們中國有那麼多相似的家庭,如何讓這些家庭中的父母警醒;任何藝術、技能、知識、學歷,只有在讓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有其價值。

  這才是我分析的初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