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五大因素決定中國經濟轉型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1-07-09 08:14:29  


中國經濟要獲得持續增長的動力,唯有實現戰略轉型。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2011年已過半,分析半年來的中國經濟整體表現,除了惱人的通脹壓力一再折磨央行的神經之外,宏觀經濟政策十分關心的有效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顯然不那麼令人滿意。來自製造業核心地帶——廣東和浙江的調研結果顯示,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狀況甚至較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嚴重。針對宏觀緊縮政策可能帶來的滯脹效應,已有專家警告,從微觀層面來看,隨著產品供應鏈的斷裂,失業人數的增加將難以避免。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章玉貴文章稱,假如把中國經濟放在全球大背景下觀察,我們完全可以在擔憂之餘還可保持幾分欣慰。畢竟中國經濟基本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好的。但細數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經濟的復甦與增長路徑,還是有不少值得檢討之處。這場危機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次,而經濟復甦絕不是靠一兩個經濟事件就能帶動的,也不能僅僅盯住幾個經濟數據過分解讀。國人儘管可以熱望中國經濟能在政府主導的一攬子刺激計劃中率先從衰退泥淖中上岸,但如若忽視了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約束條件,過分看重依靠簡單的粗放式投資和天量信貸營造的表面繁榮景象,則由此做出的關於中國經濟是否復甦以及復甦之後的增長前景的判斷,未免短視。

  文章指出,通脹只是經濟表象之一。在抑制通脹已成當前首要任務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央行慎用最具市場效應的價格工具,而頻繁動用數量工具,看起來儘管有點不夠專業,其實一個特別重要的約束條件,是央行往往需要為整體經濟政策的後果買單。現在回過頭來檢視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兩年多來的得失,積極效應自不待言,但從經濟政策背後的經濟學含義來看,應急性色彩著實較為濃厚;而美、歐由於金融業受傷較深導致復甦之路儘管道阻且長,但其通過修復金融業的融資功能進而提升內生性復甦能力的路徑,其在復甦的可持續以及減少負面影響方面現在看來更值得中國借鑒。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刺激計劃是以犧牲經濟轉型時機為代價的,總體而言是內含經濟波動乃至反覆的次優政策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