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維迎:市場制度最道德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09:31:55  


 
  亞當.斯密說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壞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與物理上的距離有關,二是與生理上的距離有關。人因為能設身處地,才會同情他人;因為能將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可能。看到自己的親人過世,比看到幾千公里外非洲人的過世時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殺,比看到螞蟻被殺時的同情心也要大。為什麼?因為猴子比螞蟻與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對螞蟻的同情心,可能比對植物的同情心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葷,只吃素,因為動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來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的。

  並且,即使利他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為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比為不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無幾。這些,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都講到了。

  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倫理體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儒家倫理是有等級的,為什麼從親情孝悌擴展到宗族、國家層面?因為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國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否則你為什麼不愛其他國家?

  事實上,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這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沒什麼不同。關於人性的假設,無論科學的宗教的,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都一樣。亞當.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寫出《道德情操論》,也不會寫出《國富論》。同樣,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會有儒家的道德倫理系統。正因為自我中心的這個本性可能帶來問題,人類才需要被教導,才產生了宗教。儒家內部有人性惡、人性善的爭論,西方啟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對自然狀態下人的行為描述也大相徑庭,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根本上假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主張都從這個假設展開。

2. 市場的邏輯和強盜的邏輯

  如果沒有自由競爭,靠政府壟斷,只允許一部分人幹,這就不是市場的邏輯,是強盜的邏輯。就像國有銀行,賺那麼多錢,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強盜的邏輯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和協助,人類怎樣從以自我為中心到達合作和互助?或者說,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夠給他人帶來好處,而不是傷害?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斷追求better life。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兩種:第一,是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得到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第二,是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市場的邏輯”。仔細想一下,市場的邏輯其實也是宗教的邏輯,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積德行善,也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自己的幸福。比如,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佛教主張通過了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地,以“普度眾生”來實現自己的幸福。當然,無我要修煉才能達到,不是天生無我,要是天生無我就沒必要修煉了,也就沒有宗教了。從這方面講,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想改變人的心,而是規範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我上次去山西榆次,看到縣古衙門有一幅對聯,大概是這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