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軍方首度進行兩岸兵力對比有何奧妙?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08:50:50  


 
  這就是辯證法則。台灣越是要搞“烽火外交”,大陸就越是針鋒相對,“大挖台灣外交腳印”,使台灣的“邦交國”,從陳水扁初上台的二十九個降至二十三個,不進反退,白白浪費了龐大“外交”經費,弄得個“邦財兩失“。而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既避免了浪費金錢,又可保住現有的“邦交國”數目,可把原來用於“烽火外交”的金錢,用於改善島內民生。

  這個模式應用在軍事範疇,就是不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也不像陳水扁那樣提出甚麼“決戰在境外”的囂張口號,避免刺激對岸軍方。或許在客觀上,這個做法將可為兩岸進行軍事互信談判鋪墊基礎。

  那麼,又如何理解“軍事報告書”首度進行兩岸軍力對比呢?眾所周知,台灣軍力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與大陸進行軍事對峙。實際上,台灣軍方應對外敵的概率不高,即使是有也是在釣魚台方向及南海諸島。但這更是大陸軍方的職責,萬一真的發生軍事紛爭,台灣軍方並非是主戰之力,只不過是側翼掩護大陸軍方,最多是“靜坐觀虎鬥”而已。

  因此,台灣軍力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應對中共解放軍。這既是六十年前國共內戰之延續,又是目前台灣的軍事形勢現實。但各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戰略方向。在蔣介石時期是要反攻大陸,“還都南京”,因而是進攻型的。因此,那個年代,台灣的財力主要是投放在軍事方面,有點類比當今朝鮮的“先軍政策”,也就顧不上經濟建設。這也是不少到台灣旅遊參訪的大陸遊客,為何會驚嘆台北市的市政建設,除了那幢“一零一”之外,還不如大陸的沿海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蔣經國時代,明確反攻大陸無望,轉為大搞“十大建設”。但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卻是窮兵黷武,除了叫囂“決戰於境外”之外,就是要大力軍購。

  馬英九的這一做法,似是希望島人能夠冷靜地想,台灣如要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根本不是大陸的手下。實際上,不要說是兩岸軍力的絕對值,就說是大陸有世界第二的經濟實力作後盾,並有“舉國體制”作支撐,台灣即使是傾全島財力作軍事擴張,都無法與之競爭。既然如此,就不如藏拙,避免刺激大陸軍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