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關閉外來工學校是撕裂族群的愚政

http://www.CRNTT.com   2011-08-18 14:10:44  


 
魯寧:裁撤民工子弟學校豈能罔顧入學權利

  2011年08月17日08:29東方網 魯寧 評論員

  再有半個月,各地中小學就要開學。每年這時候,地方政府強行裁撤民工子弟學校的新聞總會成為社會焦點之一。昨天,北京大興、朝陽、海淀等多個區教委“定點‘取締’民工子弟學校”的消息被多家媒體報道。早報評論員相信,廣大讀者讀到這類消息,肯定會對此種政府行為產生異樣的感受。

  寄生在城郊接合部的民工子弟學校始發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其所演繹的一系列悲愴和痛楚,曾經無情地控訴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體制障礙”。新世紀頭年,國務院頒行《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第12條首次規定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流入地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予以保障。中央政策的原則性十分明確,但未明確由誰來承擔這筆額外辦學經費。而地方政府紛紛收取高額“借讀費”,變相把民工子弟擋在公辦學校之外。如此一來,一方面民工子弟數量隨城市化進程而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借讀費”客觀上催生更多民工子弟學校在城郊接合部“安營扎寨”。

  無論當政者主動還是被動,政策都得隨時勢而變。城市義務教育對民工子弟的歧視,招致持續的社會批評,管理者顔面無光、遭受巨大道義壓力,終於直面這一社會矛盾。大抵從“十一五”開年始,民工子弟分期分批在流入地與城裡孩子一起享有相對平等的義務教育。隨“借讀費”由減免到取消,越來越多民工子弟成為城市公辦學校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的學生。上海民工子弟義務教育難題曾一點不亞於北京,城郊接合部“安營扎寨”的民工子弟學校同樣是有損上海形象的“瘡疤”。而最近這5年,上海“拆營拔寨”力度很大,安排民工子弟到公辦學校就讀,或到政府補貼的民辦學校就讀,已較徹底地化解了這一困擾多年的“義教歧視”難題。

  從公開信息可知,北京化解“義教歧視”很可能比上海慢了半拍。然而,裁撤辦學條件缺乏基本保障的民工子弟學校,並非北京一地行為,而是各座城市普遍行為。從該行為正當性講,北京多個區教委的裁撤行動大方向正確。只是,做這件政策性極強的事要講人情味兒,要透明加公正——媒體之所以把北京此舉打上“取締”之標簽,毛病就出在這上頭。

  舉例言之:北京各區以校舍租賃到期、校舍系違章建築、校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等牽強理由裁撤民工子弟學校,給人以“偷偷摸摸”的感覺。這事本應大大方方進行,把裁撤理由向在校學生家長說明,把政府安置裁撤學校在校生及今秋入學新生的政策交代清楚——如新學校名稱,錄取原則、錄取辦法、錄取人數、教學條件、收費標準,及在校生和新生家長可供選擇範圍和餘地等,並承諾絕不讓任何在校生和適齡兒童因民工子弟學校被裁撤而失學。如按上述思路操作,矛盾和不滿不敢說會一點沒有,至少不會引起家長們對裁撤行動的普遍不安。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裁撤民工子弟學校的區教委都能做出“不讓分流學生失學”的承諾。海淀區就要求,家長需自行辦理“五證”,才能去公立學校申請入學。“五證”是道高門檻,必然會令只有三證、四證的學生無法入學,這仍是變相把民工子弟攔在學校之外。無法做出讓學生不至於失學的保證,卻急於裁撤相對條件較好的民工子弟學校,這樣做合適嗎?

  還有,裁撤民工子弟學校儘管“悄悄進行”,但還是沒能瞞住媒體。報料者大多是被裁撤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長或投資人——何以至此?經過連續多年裁撤,這次遭裁撤的民工子弟學校辦學硬件相對較好,中間有投資人(有些就是校長本人)不斷投入的資本沉澱。現在教委說裁就裁,有否考慮對投資人做些必要的作價補償?至少報道沒有提及。

  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中央要求各級大行社會管理創新。早報評論員不能不說的是,僅各座城市裁撤“最後的民工子弟學校”一項,如何在合法之外講點人情味兒,講透明和公正,就系非常現實、具體的社會管理創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