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散落於歷史塵埃的辛亥女傑

http://www.CRNTT.com   2011-08-30 14:52:53  


 
  呂美頤:輿論的反應非常複雜,支持與反對的聲音都有。因為社會大動蕩時期人們的認識往往更加多元化,而各類報刊也有激進、中間、保守之別。資產階級革命派中的多數男性雖然對後來的女子參政持否定態度,但對於女性參加革命是支持和肯定的。中國的男性和女性一直共同生活在君主專制和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之下,同是受壓迫者,多數情況下是同一戰壕裡的戰友。當時,女性有兩大舉動令男權社會刮目相看:一是奮起爭取自身權利,包括受教育、婚姻自主、參政、經濟獨立等方面權利。二是將投身反帝鬥爭視作為國承擔義務,一些激進女性還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婦亦有責焉”,這是女性的義務,但首先應當是女性(參與社會、歷史變革)的權利,但在當時,挽救民族危亡這一歷史訴求是首要的,此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也一直與政治鬥爭交織在一起,很少獨立進行。

  新民周刊:為什麼革命男性在與女性並肩作戰之後,拒絕承認女子參政權,而孫中山對於女界訴求也採取拖延、斡旋,甚至給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答案?為什麼革命男性和革命女性的關係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呂美頤:這個問題,可以從階級、派別和個人三個不同層面來理解。作為階級,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作為派別,他們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有別於立憲派)。這樣的階級和派別,他們是希望利用婦女這部分社會力量的,任何有戰略頭腦的階級為達到鬥爭目的,都會盡可能擴大自己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所以革命派對於女性參加革命活動積極支持。但是他們的階級局限性又使其不願意同別人分享勝利果實,所以排斥曾經跟他們並肩作戰的社會力量,其中包括女性。革命派對於革命目標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但是對於婦女解放的認識始終參差不齊。1912年3月重新制訂中國同盟會總章時,曾經把“男女平權”寫進了政綱。不到半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又把這一條拿掉了。孫中山在回答女性請願者質疑時表示,這一變動是多數男子的“公意”,他個人也無能為力。這表明,革命派中絕大多數人的思想認識仍停留在傳統性別制度的層面上。至於孫中山本人,我認為他對婦女解放的主張是很堅定的,在很多場合、很多文章中都有過表述,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還作出了一些有利於婦女解放的決策。但他屬於思想比較穩健的一派,在革命派男性群體施壓下,他的退讓,可以說是策略,也可以說是軟弱。而女性當中,張默君等人與孫中山的想法基本一致,也主張不必馬上參政,而是要求參議院預留女性席位,認為女性參政涉及參政能力、社會影響力等問題,應通過發展女子教育來解決。

  新民周刊:造成這些革命女性千差萬別的個人結局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呂美頤:民國建立之後,部分女性繼續參加革命或從事女權運動,另一些人則重返學校,或者接受了政府的工作安置。也有很不幸的,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當了尼姑,個別的淪為妓女,還有的在遭受種種挫折之後自殺了。應當說,任何一次革命對於個體而言都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個人的結局不同是很自然的。這與具體的生活環境、個人的選擇乃至個人的性格有關。但就女性整體來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皇權,卻沒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性別制度,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的生存空間,所以女性受歧視受壓迫的現象仍然比比皆是。一些保守勢力甚至在革命之後對於參加過革命的女性更加歧視、排斥。從根本上說,這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相對於政治革命,性別制度的變革總是滯後的。

  史料的缺失

  新民周刊:綜觀歷史,為什麼革命剛結束女性即淡出視野,而此後的教科書更是鮮少提及?

  呂美頤:原因比較多。我們現在談女性參加辛亥革命時說的“不少”,其實是相對於零而言,實際上參加同盟會的女性也只有50人左右,當時在社會上有些影響力的女性大約180多人。也就是說,女性參加革命鬥爭的總人數、它的活動,相對來說還是少。此外,記錄她們活動的資料也很少,很分散。這麼少的人、這麼少的活動、更加少的記錄,所以研究很困難。我本人也深有體會,研究婦女史時資料的搜集比寫其他類型文章困難得多。此外,傳統觀念中對女性的歧視影響到了傳統史學觀念,這是對女性活動和貢獻漠視的內在原因。記錄的缺失和研究成果的不足,與記錄者、研究者缺乏性別視角密切相關。婦女史在研究領域長期處於邊緣地位,反映的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更折射出生活的現實。

  新民周刊:縱觀中國社會發展進程,有沒有一條女權解放運動的歷史脈絡?女性在辛亥革命的所作所為是其中一環還是起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