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性教育60年:在蒙昧與尷尬中摸索

http://www.CRNTT.com   2011-08-31 12:13:10  


 
1978-1989 春風解凍

  告別30年的蒙昧時期後,80年代最初那幾年,每一次身體化的凸顯,都能引來軒然大波。

   1979年,《大眾電影》用法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中一張男女主角的接吻照片作封底,引起軒然大波,一位讀者來信憤怒質問:“他們在幹什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由此爆發。次年的《廬山戀》,讓人們知道了該如何接吻。而首都機場的裸體壁畫,也衝擊著人們的視線,引發了價值觀的震蕩。

  在80年代初,“流氓”這個詞很大程度指代著自由化的傾向,如穿緊身喇叭褲、運動戴蛤蟆鏡。到了1983年,全面啟動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那時候,晚上兩個青年男女在一起走路,也要遭受警察的盤問。這一年,藝人遲志強因男女私自聚會,獲流氓罪入獄後來,他的《鐵窗淚》在90代風靡一時,感染著不明真相的下一代。

  與此同時,被中斷的性教育也小心翼翼地探出腦袋。1980年第1期的《科學畫報》刊登了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醫生的《新婚性衛生》一文,江西胡廷溢醫生編著的《性知識漫談》出版。同一年,王文彬等編著的《性的知識》再版,發行總數達560萬册,盜版更是無數。這些專家以講座的形式進入學校,零散地對學生進行性教育。

  在80年代初期的社會氛圍中,有兩件事為性知識理直氣壯地傳播提供了定心丸:新《婚姻法》的頒布和獨生子女政策。鄧明昱認為,前者公民離婚自由的權利,感情(包括性和諧)因素被置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後者使避孕和流產在中國合法化,並衝擊了性的“唯生殖論”以及傳統性道德,性的目的也隨之從生兒育女過渡到“性的快樂主義”,有沒有快樂而不是有沒有子女,開始成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質量重要標準。

  潘綏銘認為,政策性的需要客觀上推進了性觀念和性教育的進步,計劃生育宣傳手册的性知識,成了青少年獲取教育的重要渠道。

  在學校里,中斷的青春期教育又回歸正軌。1979年底,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印發的《中小學衛生工作的暫行規定》中,第一次以政府形式提出,“要加強青春期衛生教育。”次年,高中開設了《人口教育》課程。

  成長於“文革”末期的李瑞香,在冷清的城市里沒有接觸過任何性知識,直到1981年上了大學,才真正接觸到“性”、“性病”這樣的字眼。那時在宿舍里,晚上熄燈後,來自農村的女生們開始講村里男女的事情,流產、扒灰……一些詞語李瑞香怎麼也聽不明白,同學們就一陣哄笑,說“城里人懂得真少……”《少女之心》這時也傳播到大學來了,李瑞香和她的同學們戰戰兢兢地傳閱著“那是嚴格意義上的黃書,不能被發現的,不然畢業時就把你分配到偏遠地方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