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地方動力和社會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09:54:02  


 
中央地方相互牽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地方關係方面,現在呈現出一種實際上的互為“否決”現象,即中央可以“否決”地方,地方也可以“否決”中央。一些被視為成功的地方經驗,很容易被上層的一些權威人物所否決。在高層缺失集體政治意志的情況下,很難對地方經驗達成共識。一旦哪一個關鍵人物不認同某一地方改革試驗,這一試驗最成功也不會上升到國家層面。另一方面,儘管作為決策者的中央在不斷推出新的政策,但地方總可以找到理由不執行中央的政策,或者有選擇性地來執行中央政策,取決於中央政策是否符合地方利益。地方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否決”了中央政策。

  很顯然,地方政府既可以成為國家層面的改革動力,也可以成為改革的阻力。地方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取決於頂層設計。對中央來說,問題在於如何動員地方改革的動力,遏制地方對改革的阻礙。

  除了地方政府層面,地方動力更應當關注社會的參與。首先,沒有社會的參與,頂層設計不可能科學。在改革領域,無論是經濟、社會和政治,都會涉及到社會,所有改革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社會。在1980年代,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萬里特別強調科學決策,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開放決策過程給社會,讓社會來參與政府決策。這一點在今天變得更為緊迫。如果沒有社會的參與,很多決策表面上看非常理性和科學,但實際上是脫離社會現實,並不能反映社會現實的需求,最終可能成為幻想和空想。

  第二,不管一項改革是通過怎樣的頂層設計,如果沒有社會的參與,就不可能實施下去。改革需要社會的接受度和支持。這一點在中國尤其顯得重要。很多政策往往是自上而下制定,但往往是只停留在口頭和口號上。尤其是當受到地方政府和官員的阻力時,中央政府可說是毫無辦法來克服地方阻力。任何改革,沒有社會的大多數的支持,就很難超越既得利益而得以實現。

  第三,頂層設計必須滿足中國社會日益增長的參與要求。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社會力量已經得到很快的發展。一部分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而躍升為中產階層之後,就開始萌發政治參與的要求;另外一些仍然處於比較貧窮狀態的人,因為等了多年不能脫離貧窮狀態,也在政治化,希望通過政治參與來追求基本的社會公平和正義。如果不能滿足社會參與的要求,經過頂層設計的政策很難具備高程度的社會合法性。

  第四,也是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參與可以影響目前的中央和地方關係。中國各地地方差異大,中央政策不可能一刀切地在各個地方實施。這就給地方政府創造了客觀條件去實踐各種地方改革。在沒有社會的監督下,地方官員的改革可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前途。在中國體制下,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例如地方官員所從事的很多政績工程,並不是真正為了地方利益,而是做給上面看的。要遏止這種情況就需要地方社會的參與。社會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會迫使地方官員具有長遠的利益考量,而非短期個人利益所驅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