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包淳亮:中國周邊國家的戰略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1-11-03 10:18:40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訊/在中國從“半邊陲國家”轉型為“核心主導國”的短短十餘年間,中國周邊國家將如何進行外交抉擇?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的學者包淳亮文章“中國周邊國家的戰略選擇”認為,在此期間,外界對中國的高估有利於整個東亞的和平,低估才是新階段危險的訊號。詳論如下:

  地緣政治學是一門非常有吸引力的學問,在地緣政治學的思考方式下,小國是棋盤,大國是下棋者。2010年5、6月份的《外交事務》雙月刊,刊載了卡普蘭(Robert Kaplan)的“中國權力的地理學”。文章認為西自中亞五國,南至巴基斯坦、中南半島,東至朝鮮半島,北至俄國遠東濱海地區,將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

  這一討論涉及其他強權如何規劃因應中國力量的崛起,例如若認定南中國海當屬中國勢力範圍,則另一篇《外交事務》雙月刊的文章,主張美國應派遣航母在黃海示威、支持台灣、聯合印度尼西亞與越南,以對抗中國,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當確定了強權的“勢力範圍”,就確定了大國之間的“合宜”戰略舉措,也確定了範圍內外小國的進退之道——在公認甲大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的乙小國,若採取“抗衡”甲大國的策略,將難以得到任何一個丙大國的有效支持,於是容易遭到“懲罰”。

  探討中國的周邊,其實就是探討其勢力範圍。假若如同《未來100年大預言》作者佛裡德曼(George Friedman)所指出的,中國的周邊就是沙漠、高山與海洋,這意味著中國自身就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域,而當代中國已經包括了新疆、西藏、內蒙古與東北等“周邊”,因此除了外蒙古、朝鮮半島、台灣、越南等東亞曾經或繼續為中國一部分的近鄰,其已對“周邊”形成穩定的控制;雖然隔海相對的日本,似乎還是一個隱隱約約的挑戰來源。 


【 第1頁 第2頁 】